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達成重要共識,雙方將啟動以“最低進口價格”機制替代現行對華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
這一突破性進展標志著還不到半年的貿易爭端如此之快就出現了實質性緩和,中歐電動汽車貿易正式破冰。
2024年8月,歐盟便在面對中國電動車的強勢崛起時,啟動了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并提出加征關稅的計劃。
去年10月,歐盟主動挑起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貿易戰,決定在已收取10%關稅的基礎上再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本質上是關稅),除了特斯拉只加征較低的7.8%外,比亞迪被加征17%、吉利加征18.8%、上汽加征35.3%,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單獨抽樣的品牌加征20.7%。
絕大部分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時會被征收27%至45.3%的高額關稅。
從底層邏輯上看,歐洲從心底是不愿意觸這個霉頭的,對華關稅更像是給美國民主黨的投名狀。彼時正值拜登政府執政末期,主打一個人走茶不涼,給你拜登最后一個面子。
如果民主黨成功競選,那就順水推船,繼續唯華盛頓馬首是瞻。如果獲勝的是特朗普,那及時調整也來得及,當然這種情況在那個時刻看來希望不大,但事情總是朝著墨菲的方向去了。
特朗普上臺,歐盟直接被擺上了餐桌。曾經那些和民主黨的你儂我儂以及海誓山盟在一夜之間就煙消云散了。
特朗普全球性質無差別的關稅手段雖然沖著東大來的,但子彈的第一槍射在了歐盟的腦門子上。
汽車是歐盟的支柱產業,尤其對德國、法國這樣的歐盟最大經濟體更為重要,每年創造大量稅收與就業崗位,是當地經濟的基石。
受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提升進口汽車關稅政策影響,奧迪從4月2日起,暫停向美國經銷商交付新生產車輛。
同樣因為美國增加關稅,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
捷豹路虎汽車集團也采取緊急應對措施,表示將暫停向美國市場出口車輛。美國是捷豹路虎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每年對美出口新車高達10萬輛汽車,占其全球總銷量的四分之一。
別說歐盟,光德國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三個集團,就占歐盟對美汽車出口的73%。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曾警告稱,“若過度征收關稅,會給所有市場參與者帶來負面螺旋。這個游戲沒有贏家。”據預計,歐美的貿易沖突將使寶馬今年損失10億美元。
歐盟眼瞅著形勢不對,曾經跟著美國做的那些小手段也不得不在壓力下開始打臉。半年的關稅之爭說停就停,不僅要停止矛盾還要加大合作。
4月8日,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后不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中方官員通了電話。11日,歐洲理事會發言人證實,下一屆中歐峰會時間正在協調,預計將于7月舉行。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聯袂訪華,是自2023年中歐貿易摩擦陷入低谷后的首次高層會晤。
而且此次峰會選址就在中國而非傳統的輪值國,不僅打破了中歐峰會的慣例,更折射出歐盟在多重危機下對重塑對華關系的迫切需求。
只要需求夠多,不遠萬里也要星夜趕來。
這場被外界稱為“破冰之旅”的訪問,既是歐洲在中美博弈中尋求戰略自主的關鍵一步,也是全球秩序重構進程中的重要節點。
停止電動車關稅,就是歐盟所釋放出的一大友好信號。
從字面理解上看,歐盟還不是準備敲鑼打鼓、迎接中國電動汽車進入市場了,本質上依舊要限制,只是具體方式柔和了些、限制力度上小了些。
但“最低進口價格”機制的談判空間就大了起來,這樣的限制也幾乎演變成了推進后續合作的籌碼。
只要歐盟在其他方面的利益訴求足夠多,這個最低進口價格可以低到忽略不計。目前,這個限價在3.5萬歐-4萬歐之間浮動,還有進一步降低的可能性。
要知道在歐洲,一輛大眾ID.3(參數丨圖片)就要2.3萬歐元,折合人民幣近20萬元。如果沒有相應限制,11.98萬元的比亞迪秦L EV幾乎能橫掃市場。不僅歐洲電動汽車產業崩了,甚至傳統燃油車,也將面臨重大沖擊。
2023年12月,比亞迪就宣布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預計今年年底將正式投產。去年9月,比亞迪宣布將在土耳其建立一個年產能達15萬輛汽車的生產設施,并設立一個研發中心。
今年3月初,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再次表示,正考慮在未來兩年內建立匈牙利、土耳其之外的第三家工廠來服務歐洲市場。
奇瑞汽車同樣于去年4月宣布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 Motors成立合資企業,接手位于巴塞羅那的原日產工廠并生產奇瑞Omoda 5純電和燃油版汽車,預計2027年產能可爬升至5萬輛。
成功被Stellantis集團看中入股的零跑汽車,更是在前者的助力下積極進軍歐洲。目前,Stellantis 集團考慮在意大利米拉菲奧里工廠為零跑汽車生產純電動汽車,預計年產量可達15萬輛,最早可能在2026年或2027年投產。
無論是關稅還是限價操作,都不能阻擋中國車企進軍歐洲市場的腳步。甚至,中國車企也在逐漸成為歐洲市場中涌動浪潮的鯰魚。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也在第一時間對中歐再次推進談判表示歡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在過去和現在都是錯誤的。重啟談判是個好信號。無論當前全球發展如何,必須討論如何減少國際貿易中的障礙和扭曲,而不是建立新的障礙”。
這場貿易博弈的較量,實則是全球產業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中國車企正經歷從“追趕者”到 “行業定義者”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