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知名法學教授勞東燕女士在評說“文科無用論”時寫道:
“網上有很多貶損文科與文科生的言論……至少我幾乎沒見過真正智力超群的偉大人物,曾這么肆無忌憚地去貶損自己并不真正深入了解的學科……”。
勞教授還稱:“……那么,為什么人們不去貶損理工科,而喜歡專門貶損文科,甚至這樣的貶損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呢?”
“在我看來,相當一部分人習慣于只將有助于成為工具人的知識視為有用,把能當上工具人視為最高的人生目標,相應地,無助于成為工具人的知識,理所當然地被斥為無用”。
“問題在于,有的人愿意將當上工具人,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自然是他的自由,但不覺得這種顯擺,很上不了臺面嗎?”
“難道當工具人,真有這么值得自豪與傲嬌?勿要將自己想當工具人的愿望強加給別人,這應該是一種起碼的自知之明”。
其實,“文科無用論”,本是一個偽命題!
這是因為,如果只以大學設置專業的多寡、學生選擇專業的取向、畢業后就業的門路與收入可能性等,當作有用或無用的標準,這其實,就是一種純粹“實用主義哲學”的庸俗化思維——若以此為標準,別說理科中的專業,其實很多理科專業,也同樣可以戴上“無用的帽子”了。
無論文科或理科,都是“科學知識分科”里的一種——人類發展史上,幾乎可以說,“人文科學”從未與人類的進步須臾分開過,它不僅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更是人類全面進步不可或缺的階梯!
無論是文科或理科,其變化與調整,都是因應不同環境、時代的產物,但這不并代表著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學科學——文科或理科,就是“無用”的了,所以,如此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說法,自證了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當然,我們還是應該反思“文科無用論”產生的根源,那么,這是否正像勞教授所言——源于“甘當工具人”者無限增多的原因呢?
不得不說,對于我們當下環境中的人而言,勞教授的說法,不僅直指根本,還是一針見血!
理科,面對的是自然科學;文科,面對的是社會科學——前者更為形而下,后者則是形而上,但正是二者之上下相應的并存,并且形成有效融匯,才成就了人類前行的源源動力。
但是,國人卻向來有著“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思維傳統——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皆是如此。
因此,在當下這樣一個市場經濟為王的時代里,重商主義愈來愈重之下,“文科無用論”不斷甚囂塵上,也就不必讓人太過驚訝了。
但儒家哲學的“經世致用”之目的,主要是服務于封建、帝王的統治;而現、當代文明社會中的人文科學,不僅有實用主義的樸素功用,更有著喚醒靈魂、啟蒙思想、豐潤精神的重要社會價值。
人文主義的“經世致用”性,在實用主義、重商主義思維者眾的國人心中,一直被認為有點虛無縹緲,難與實用主義的理科之變現能力相媲美,所以,就有了現在喜愛跟風思維下,“文科無用論”的一片瞎吵吵。
如果大都成了眼里只有“理工”,而舍棄人文思想教育學習的“工具人”——即使這樣的實用主義人才也非常重要,但這必然會拉低理工科人才的上限。
不妨看看中外著名科學家,其實,他們基本上都還能同時在人文素養上,不斷進行學習,保持著較高的水準,甚至還同時是人文思想的大師!
舉一個特殊的例子,據教育部相關統計,目前國內有馬克思主義學院1440余所,其中37所馬列學院還是重點“馬院”。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高校擁有的思政課教師,已超過12.7萬人。
對此,你還敢亂說“文科”不重要、沒有用嗎?——縱觀人類史,自然科學直接推動了人類進步,但人文科學卻是間接引領或決定了理科如何推動人類進步!
事實上,所謂有用或無用,其實都是相對的——對此,其實,我們更應思索“無用的實用性”及“實用的無用性”之意義。
像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對此評論道:“我覺得這個說法好丑,但是,這個東西是事實,因為對整個人文的貶低、對夢想和創造力的貶低,恐怕是一個世界性的疾病。”
如果只相信和依賴于技術主義的實用性,則勞東燕教授所謂的“工具人”觀點,顯然就能成立——特別是沒有了真正自由、獨立的思想和精神,技術主義操縱下的個體,豈不就等同于或弱于AI創造的“智能工具人”了?
事實上,AI只能匯總、重復或合成人類已有的成果,但想要像人類這樣,充滿著基于生命活力的感情、智慧與思想,并因此走向無限豐富、變化與進步,可以說,類似于技術工具人般的AI,很難有完全代替人類的那一刻出現!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成為有精神光芒的動物,不應只是一個個行尸走肉般的“工具人”——這就必然要求人類,還要有人文精神的無限豐滿與豐富。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有時候,人類越缺什么,越會說什么“無用”。
比如,無錢者,愛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獨立精神的人,會說“站著累人”,倒不如跪著舒服,還能輕易得到一些“嗟來之食”;而思想獨立的大寫之人,反而會被“打斷了腿”!
越是在人文精神貧瘠的社會里,越容易形成龐大的“烏合之眾”聚合體——像“文科無用論”的社會環境里,實用主義哲學思維的推動下,就會聚集很多認知趨同的“烏合之眾”。
而此類精神與思想根基缺乏的“人文貧困戶”,恰恰是世上最難扶貧的群體——在人文思想孱弱的環境里,“工具人”更愿意將實用主義奉為圭臬,將人文主義排斥于千里之外。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此等烏合之眾本身——在缺乏人文主義思想和精神傳統的環境下,實用主義的“工具人”之追求,似乎才是最安全的;而思想哲學領域的人文精神,反而會讓人感覺“無用”,甚至是望而卻步的存在了!【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