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近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宣布辭去黨首一職,這被視為他將正式參加新一屆總統選舉。在明當天在共同民主黨最高委員會議上表示,他過去三年任職黨代表期間取得了一些成果,這得益于黨務工作者、黨員、議員等的辛勞付出,對此表示感謝。他還說,自己現在又要開始新的工作,因此并沒有遺憾或輕松的感覺。外界認為,李在明辭去黨首職務,預示著他即將正式參加新一屆總統選舉
李在明(資料圖)
4 月 9 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宣布辭去黨首一職,外界普遍認為,這意味著他將正式投身新一屆總統選舉。李在明此舉有其考量。
一方面,韓國憲法規定,有意參選總統者需提前辭去公職,他果斷辭去黨首職務,表明其參選決心。另一方面,從時間節點來看,韓國政府已確定 6 月 3 日為新一屆總統選舉日,留給候選人的準備時間并不充裕,李在明盡早行動,能爭取更多時間布局選戰,鞏固選民支持。
回顧上一次大選,李在明惜敗尹錫悅,當時一些候選人的退場并轉投尹錫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舉結果。此次,李在明及其所在的共同民主黨顯然吸取了教訓,早早做好準備,力求在這次大選中扳回一局。而且,此前首爾高等法院推翻一審判決,李在明被判無罪,這一結果也為他參選掃清了部分障礙,使他能更安心地籌備選舉,積累政治支持。
當地時間 4 月 8 日,韓德洙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時長 28 分鐘的通話。這通電話討論了關稅、造船、韓國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以及支付美國軍事保護費用等內容。通話后,特朗普表示美韓極有可能達成重要協議,還透露韓國高官正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
韓德洙(資料圖)
從韓德洙在通話中的表態來看,他表達了希望在多個領域擴大與美國合作的意愿,比如在 LNG、造船、貿易等方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更像是一種 “討好” 美國的行為,試圖在特朗普重新執政后,通過主動示好,避免美國對韓國設置新的關稅或貿易壁壘。
而在涉及中韓關系方面,韓德洙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韓國不會效仿中國對美國征收的 “對等關稅” 采取反制措施,并且不會與中國合作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政策沖擊。這一表態令人擔憂。中國一直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在經濟領域有著緊密的聯系。但近年來,韓國在一些方面卻跟隨美國的腳步,對中韓關系造成了負面影響。
例如在半導體、電池等領域,韓國跟隨美國對華進行技術封鎖。中方曾多次強調反對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因為這嚴重威脅到中國的戰略安全。可如今韓德洙政府不僅沒有反思這些行為對中韓關系的傷害,反而加速向美國靠攏,甚至否認中日韓合作的價值。在日本對一些合作事項態度反復、臨陣逃脫后,韓國也隨之變卦,導致中日韓三國合作目前進展艱難,這對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穩定發展極為不利。
尹錫悅(資料圖)
韓國長期將美韓同盟視為 “國家安全基石”,2022 年尹錫悅政府還提出將韓美關系升級為 “全面戰略同盟”。韓德洙延續了這一外交路徑,他試圖通過向美國 “示弱”,來換取美國在朝核問題上對韓國的支持。但他卻忽視了這種做法對中韓關系的損害。而且,韓德洙作為因尹錫悅彈劾案上臺的代總統,其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存在不足,同時還面臨著 6 月總統選舉的壓力。他當下的這些政策選擇,更多是為了實現短期的國內局勢穩定,并非基于韓國長遠的戰略布局。
對于中韓關系而言,未來存在諸多變數。若李在明在大選中勝出,鑒于他此前曾主張緩和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提出擴大與東盟合作以分散風險,反對 “一邊倒” 策略,中韓關系或許迎來轉機。中方有可能與韓方重啟高層對話,在文化產業、氣候變化等低敏感領域擴大合作。但如果韓國繼續緊跟美國步伐,甚至加入美國主導的 “亞太北約”,或者對臺軍售,那么中韓關系必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