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奉法,星光璀璨。經過評選,上海奉賢法院第二屆“星”青年如期而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深耕細作、銳意進取,實現了個人價值的同時,更為奉法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星”動能,展現了“奉法者強”的昂揚風貌。即日起,上海奉賢法院公眾號將逐一推出5位“星”青年(按照姓氏筆畫排序)背后的成長故事,歡迎關注。
?本期走近 “星”青年:商事庭 陸申甲
回顧自己十余年的法院人生涯,感覺自己的主線任務一直沒變:一路的迎難而上,闖關升級。
2012年,我走出校門,工作的第一站是浦東法院的涉外商事審判團隊。入職的第一天,分管的副庭長就告訴我,“小伙子,在深水區學游泳,萬事都要格外小心”。
涉外程序嚴謹復雜,我所在團隊承辦的案件在同期小伙伴眼里都是高精尖,初入職場的我,好像跳過了新手村,直接開啟困難模式。
商事庭 陸申甲
記得第一次涉外送達時,我連續加班熬夜校對,生怕發出國的文書出現差錯。但也正是這段時間的歷練,使我的審判經驗值快速提升。
幾年間,我不僅解鎖了各項涉外專屬技能,還能從容應對各種類型的商事案件,撰寫的案例也入選人民法院案例選、中國法院年度案例等。
此外,因熟悉涉外業務,我參與了上海自貿區首例法院委托外籍“老娘舅”調解涉外商事糾紛案件,見證“和為貴”的中華傳統解紛理念在涉外領域熠熠生輝。這段經歷完成了我審判能力的原始積累,也讓我知道法院人需要嚴謹和沉淀。
2019年,我入額到奉賢法院
奉城人民法庭。
從未接觸過民事糾紛的我,又遇到了一種別樣的難。我曾辦理過這么一起案件,一起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情不復雜,被告駕駛電瓶車將原告撞傷,交警部門認定被告負全責。
可審理中我才發現,被告夫婦都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常人眼中不值一提的賠償款對這戶人家而言簡直是滅頂之災。但原告一方也很不幸,一對外來務工的老夫婦,經濟條件差,還急需賠償款用于后續治療。擺在我面前的兩難困境該如何解決?慢慢的,我發現,民事案件的解法常在案卷之外。
該案審理中,我走訪被告轄區內的多家單位,最終在殘聯得知組織為被告夫婦購買了精神病人肇事險,經過與保險公司多次溝通,保險公司同意理賠,矛盾得以圓滿化解。此案也被收錄于《人民法院報》凡人小事欄目。
法庭工作期間,我更多致力于防止此類兩難困境的重演。我參加“奉法致和”普法講師團,深入轄區內的學校、村居、駐奉部隊等單位進行法律宣講和巡回審判;我凝練案件中的核心價值,承辦“子女拒絕父母合葬案”“飛線充電起火案”等被多家媒體報道轉載。那段時間,我懂得法官不僅要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
2023年,我又重回商事審判庭。
擺在我面前的課題,又變成了如何服務好區內60余萬家市場主體,以及處理好由此而來的海量商事糾紛。作為一線法官,司法辦案的主責主業不能放松。在百日辦案競賽期間,我曾連續加班和留宿在單位,不斷刷新個人辦案數,并在辦案龍虎榜上留下了單月結案40件的記錄。
就這樣,我以身作則,帶領團隊步步為營,快速解決轄區企業的矛盾糾紛。除此之外,我和我的團隊也積極走出法院,致力于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我們走訪區內的中小企業和商會,與企業家們面對面,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法治需求。
在我院舉辦的長三角集群產業跨地域知識產權司法協同保護研討會中,我們與兄弟單位深入對接,牽頭草擬機制文件,為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護航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法治力量。這些年,我努力做好區域經濟發展的法治護航人。
十余年間,無論角色如何轉換,但初心使命始終不移。我會在我的崗位上,一邊腳踏實地,深耕審判沃土,一邊仰望星空,追尋公平正義。
素材提供:政治部
文字:陸申甲
攝影:仲偲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責任編輯:仲偲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