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顏萌萌 倪倩茜)凌晨五點半的歌樂山步道上,重慶財經學院學生張仁洋和團隊成員背著沉重的設備,在晨光中走向景觀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拍攝《且以青春誦紅巖》理論視頻,用鏡頭“打撈沉在時光里的星火”。這支由“00后”組成的團隊,兩年間創作了13期理論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3800萬,單期最高達1878萬,創下首屆《理響青年》理論短視頻大賽播放量紀錄,成為全國青年理論傳播的標桿案例。
張仁洋團隊自稱“拼命組”,他們的創作足跡遍布重慶35個文化教育基地,累計拍攝素材738GB。為還原“背簍航線”歷史,他們徹夜守候江輪甲板;在45℃高溫的巴濱路探尋長江生態故事;深夜于魚洞村蚊蟲肆虐中討論“一件事一次辦”的基層治理實踐。團隊將課堂所學的新媒體技術、播音主持與數字藝術相結合,以“網言網語”重構理論話語體系。例如,將巴南非遺“木洞山歌”改編為電子民謠,探索“元宇宙+非遺”跨界表達,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活力。
團隊以“青年眼里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用“國潮國風”講述文化自信,用“身邊的民主”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首期作品《且以青春誦紅巖》通過沉浸式探訪渣滓洞、觸摸獄中紅旗等場景,將紅巖精神轉化為青年可感可知的視聽語言,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轉載。后續作品更運用多語種傳播、AI技術合成等手法,推動理論宣傳走向“國際范兒”。
在重慶日報“理響青年”欄目“黨報+高校+社會”共建模式下,團隊形成“青年策劃—教師指導—專家審核”的創作閉環。他們以賽促學,在首屆《理響青年》大賽中斬獲二等獎等5項榮譽,帶動全校5個專業學生參與理論傳播實踐。張仁洋說:“理論破圈的關鍵,在于用青年的熱愛點燃青年的心?!?/p>
目前,團隊正將“紅巖精神”“非遺活化”等主題嵌入短視頻、劇本殺等Z世代社交場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青年群體中“扎根—入心—踐行”。
作者:楊國良 顏萌萌 倪倩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