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報道,北京時間3月4日,國家文物局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檢察官辦公室接收其向我國返還的41件文物藝術品。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一直是一個讓無數國人痛心疾首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過10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分散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中。
然而近年來,經常會有文物失而復得的好消息。為何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歸還文物,難道他們良心發現了?
看著美國都帶頭歸還了,那些沒有任何表示的“小弟”,此刻又到底懷著怎樣的心情?未來會不會都還給我們呢?
"文物出走"的傷心往事
說起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歷史,不得不提三種主要途徑:戰爭掠奪、非法盜掘和不平等交易。
先說戰爭掠奪,這可以說是中國文物流失的最主要途徑。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然而,更可悲的是,在縱火之前,侵略者們早已將園內大量珍貴文物洗劫一空。
據記載,僅英軍司令格蘭特就掠走了價值50多萬英鎊的寶物,法軍也裝滿了24輛大車的文物。這些文物后來大多進入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西方頂級博物館,至今仍是它們的"鎮館之寶"。
再說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再次遭到瘋狂洗劫。紫禁城、頤和園、天壇等皇家建筑中的大量文物被掠走。
據史料記載,僅沙俄一國就從北京掠走文物約200萬件!這些東西后來流入了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收藏中。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更是系統性地掠奪中國文物,甚至專門成立了"占領地文物調查隊",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文物搶劫。
再說說非法盜掘和走私。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敦煌莫高窟的經卷流失事件。1900年代初,道士王圓箓在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里面保存著大量唐宋時期的古代文書和繪畫。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外國探險家耳中。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用250兩白銀的低價從王圓箓手中"購買"了約7000多件珍貴文物,運往英國。隨后,法國人伯希和也來了,他帶走了約6000件文物。再后來,俄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紛紛效仿,敦煌文物就這樣被肢解,流散到世界各地。
最后則是不平等交易也導致了大量文物流失。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動蕩,經濟蕭條,而西方對東方藝術品的收藏熱卻日益高漲。一些西方收藏家和商人利用中國的國力衰弱和人們的貧困,以極低的價格大量收購中國文物。比如美國收藏家弗利爾在中國收購了大量書畫,現在已成為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核心藏品。
更讓人痛心的是,一些珍貴文物的流失甚至是由于國人自己的無知和短視。民國時期,不少貧困的貴族后裔和收藏家為了生計,將祖傳文物低價賣給外國人。據說,上世紀20-30年代,北京的琉璃廠古董店門口經常停著外國人的汽車,他們用幾塊銀元就能買走價值連城的古董。
那么,中國文物流失最嚴重的是哪個國家呢?從數量上看,英國、法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是擁有中國文物最多的國家。
其中,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超過2.3萬件,法國盧浮宮擁有中國文物約5萬件,日本各大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中國文物則多達160萬件以上。特別是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和歷史原因,成為了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收藏國"。
文物歸還是良心發現?
近年來,一個令人欣喜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歸還曾經從中國掠走的文物。2019年,意大利歸還了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2020年,英國歸還了530件從中國非法流失的文物;今年年,美國也歸還了中國流失文物...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這些國家突然良心發現,開始歸還文物了呢?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為文物回歸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話語權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發言權也越來越大。中國通過雙邊和多邊外交渠道,不斷呼吁國際社會重視文物回歸問題,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無論是通過外交協商、政府間文化交流,還是通過拍賣會回購,中國都在積極推動文物回歸工作。例如,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的回歸,就體現了國家在文物追索上的決心。
其次則是國際社會對于文物歸屬權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二戰后,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和國際關系的重構,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尊重文化多樣性、保護各國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為文物回歸提供了國際法律依據。這一公約明確規定,各國應采取措施防止博物館及類似機構獲取非法出口的文化財產,并協助將此類財產歸還原屬國。
再者就是中國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過去,一些國家拒絕歸還文物的借口之一是擔心中國沒有能力妥善保護這些珍貴文物。但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和文物保護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不僅建成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如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還在文物修復、保存和展示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這讓那些擔心文物回歸后會"受到不當對待"的顧慮不再成立。
最后,文物回歸也是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產物。中國政府通過與各國政府的對話與合作,建立了多種文物回歸機制。比如與意大利、美國等國簽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貿易的雙邊協議,與法國、英國等國開展了聯合考古和文物研究項目。這些合作不僅促進了文物回歸,也加深了中國與這些國家在文化領域的交流。
那么,中國給這些歸還文物的國家提供了什么"好處"呢?實際上,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文物回歸是基于國際法和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非簡單的"交易"。中國并沒有因為文物回歸而向這些國家提供特殊的經濟或政治利益。相反,中國通過加強與這些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
比如,中國會與歸還文物的國家開展聯合展覽、學術研究和文化活動,這既讓原收藏國繼續參與這些文物的研究和展示,也擴大了雙方的文化影響力。
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文物保護項目,為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文物回歸的漫漫長途
雖然文物回歸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要讓所有海外中國文物回家,道路依然漫長而艱難。那么,中國過去是如何努力追索流失文物的?未來又有哪些可能的途徑?
實際上,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一直沒有放棄追索流失文物的努力。早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就開始通過外交渠道要求日本歸還在侵華戰爭中掠奪的文物。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歸還了一批文物,但數量相對有限。
進入21世紀后,中國加大了追索力度。2002年,國家文物局設立了專門的流失文物追索辦公室,系統開展追索工作。2009年,中國政府拍賣會上拍出天價購回了圓明園獸首銅像,引發了國際社會對文物回歸問題的廣泛關注。2010年,中國發起了"中國文物走失研究項目",全面調查海外中國文物的分布情況,為未來追索工作奠定基礎。
除了政府行動,民間力量也在積極參與。比如,中國收藏家劉益謙斥資1.7億元從海外購回"虢仲考盤",并將其捐給國家博物館;香港富商何鴻燊出資購回圓明園馬首銅像后捐贈給國家。
中國也在國際法律框架下積極行動。自1989年加入《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在國際法律體系內解決文物回歸問題。
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相信會有更多的國家考慮歸還中國文物。特別是那些通過非法途徑獲取的文物,歸還的可能性更大。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文物回歸是一個復雜的國際問題,牽涉到法律、歷史、政治和倫理等多個層面。一些頂級博物館仍然堅持"全球博物館"的理念,認為文物屬于全人類,應該留在能夠最好地保護和展示它們的地方。這種觀點雖然受到質疑,但在西方仍有一定市場。因此,一些重要文物的回歸可能還需要長期努力和耐心等待。
每一件回歸的文物,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它們漂泊海外的經歷,既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尋求文化復興的動力。隨著越來越多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中國人民與自己的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將更加緊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也將更加旺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