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圈子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說不清來歷的"好東西",專家寧可說假也不認真。這不是專家們眼力不濟,而是一種無奈的自保。
想象一下,如果專家當場認定老張的玉器是真品漢代文物,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第一個問題必然是:這東西哪來的?
說是祖傳的?普通人家哪來的漢代玉器?就算真有祖傳,拿得出傳承有序的證據嗎?說是古玩市場買的?那更麻煩——如今正規古玩市場幾乎成了贗品集散地,真品從何而來?說不清楚就可能牽扯到盜墓、走私等違法問題。
"清白"比真假更重要
今天的文物市場有個鐵律:真品要能"上臺面",必須來源清晰。那些能在拍賣行亮相的文物,都有著詳盡的"身份證"——哪年哪月從哪個藏家手中流轉,甚至祖上何時獲得,都有據可查。
早年間,古玩市場確實能撿漏,那時候很多文物來路不明但監管不嚴。如今不同了,法律嚴格規定:能交易的文物必須有合法來源證明。那些早年已經"洗白"的老藏家,他們的藏品有完整的流傳記錄,自然可以合法流通。
但普通藏友手里的精品,哪怕千真萬確,也很難證明清白身世。專家要是貿然認定是真品,等于把自己也拖下水——這東西會不會是盜墓所得?會不會是博物館失竊文物?一旦沾上這些嫌疑,不僅藏主麻煩纏身,專家也會惹禍上身。
收費鑒定的貓膩
有人會問:那些收費鑒定的"專家"不是什么都敢認嗎?確實,市面上有不少"商業鑒定師",只要你交錢,他們就能開出各種"鑒定證書"。但這些證書在業內形同廢紙,沒有任何公信力。
真正的文博專家心里清楚:一張不負責任的鑒定證書,可能成為文物非法流通的"幫兇"。所以他們寧可背負"眼力不行"的罵名,也不愿為來路不明的文物背書。
民藏文物的出路何在?
幾年前,曾有人提議建立國家級文物交易市場,給民間真品發"身份證",但最終不了了之。現在的局面是:民間藏友手里的東西,哪怕千真萬確,也難獲認可。專家不敢認,拍賣行不敢收,最后只能"窩"在手里。
目前民間藏家想要讓藏品獲得認可,最穩妥的途徑是進入專業"圈子",通過各種渠道為藏品"建檔"。但這對普通藏友來說門檻太高,稍有不慎還可能被騙。
另一種方式是等待政策調整。近年來,部分地區試點的"民間文物備案"制度,允許藏家申報藏品信息(不涉及真偽鑒定),這或許是未來民間藏品"轉正"的一條出路。
我們只是文物的過客
一位老鑒定家曾說過:"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不過是文物的臨時保管員。"真正的文物價值需要時間來證明,而非一紙證書。
當下專家們的"不敢認",反映的是整個文物市場的制度困境。這不是單純的鑒定技術問題,而是如何在文物保護與民間收藏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復雜課題。
或許有一天,當時機成熟、制度完善,那些被"雪藏"的民間珍寶終將重見天日。而在此之前,專家們的"視而不見",或許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