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外文學名著,很多人都能隨口列出好多本。
但是真要坐下來閱讀,估計很難把閱讀這些作品當做一種享受。
這不光是我們普通讀者的「困擾」,對于毛姆這樣的「文學大師」來說,也不是所有名著都有讀下去的欲望。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
喬治·艾略特的《亞當·比德》是一部一問世,就廣受好評如潮的文學經典,一年內曾經再版8次。可是,毛姆在閱讀過程中,卻不曾感受到什么閱讀的快樂,當他「憑借毅力」讀完全書后,「不禁長舒了一口氣」。
中外文學名著的閱讀價值,不用再浪費口水去強調。但是,連文學大師都難免有讀不下去的名著,我們普通讀者,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中外名著,究竟該怎么閱讀?
這個問題,估計從古至今是很多普通人的「困擾」。也正因為被問得太多了,毛姆便干脆寫了一本書,書名起得也很「簡單粗暴」——《毛姆的書單》。
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名著,究竟該怎么讀?
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明確給出了方法:
那些聰明的讀者如果能學會跳躍式閱讀,他們就能從閱讀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為了快樂而閱讀
除了為了應付考試和獲取知識而不得不讀外,任何一個在業余時間選擇閱讀的讀者,都不是為了尋找「乏味」而去閱讀。從閱讀中獲得快樂,是所有讀者的「訴求」。
毛姆把「為了快樂而閱讀」的讀者,稱之為「聰明的讀者」。因為他們絕不會把閱讀當做一種任務,他完全是為了消遣、為了快樂而讀書。
聰明的讀者,對小說的人物感興趣,關心人物在特定的環境里會有怎樣的舉動,以及他們會有什么樣的遭遇。他與人物同喜同悲,人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反過來影響他的現實生活。
按理來說,那些被廣泛認可的偉大作品,應該能帶給大多數「聰明的讀者」類似的過癮體驗,可遺憾的是,真正讀過這些書的人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縱使知道自己想讀哪些故事,對哪些人物和情節感興趣,卻無法像獵狗尋覓狐貍的氣味一樣,找到某本名著和自己的契合點。就像是缺少一個「引路人」,在名著的虛構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跳躍式閱讀
為了讓讀者盡快發現名著中令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毛姆提出了「跳躍式閱讀」這一方法。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跳讀」。但是操作的難點也顯而易見,如何有效跳讀、確保不錯過有價值的內容?
一位美國出版商,就曾經向毛姆提出:以精簡本的形式出版毛姆推薦書單上的小說,并邀請毛姆為每部小說撰寫序言。
這個建議讓毛姆意識到,大多數人無法真正掌握跳讀這項本領,需要一個經驗豐富且有辨識力的人幫他們將書中的內容加以提煉,使他們能閱讀書的有價值部分,從而盡情享受閱讀帶來的巨大快樂。
一些文學專業的教授、評論家或許會對毛姆的刪減之舉持反對意見。毛姆認為,小說是一種并不完美的藝術形式。他引用文學評論家喬治·桑茲伯利的觀點:很少有小說能夠經得起縮減,就連狄更斯的作品也不例外。
毛姆曾經瘋狂地崇拜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可是,當他讀了三遍之后,不得不承認,《追憶似水年華》也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那么有價值。普魯斯特的創作,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表現得冗長而散漫。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篇幅,終有一天,會被讀者舍棄。
正是基于這個觀點,便有了《毛姆的書單》,為了讓讀者「有效跳讀」,從而獲得閱讀名著的無限快樂。
毛姆的書單
毛姆一共推薦了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四國文學的49部文學經典。他特別對狄更斯和《大衛·科波菲爾》、簡·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亨利·菲爾丁和《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堂·吉訶德》、《孟田隨筆》、巴爾扎克和《高老頭》、托爾斯泰和《戰爭與和平》等,用獨立篇章詳細介紹。
他用很短的篇幅,為每一部小說寫「推薦理由」,精準的介紹可以讓你快速決定,要不將某部名著列入你近期書單。
毛姆同時建議,不一定非得按照他的推薦順序來依次閱讀,最好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制定閱讀計劃。也不一定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同時讀四五本書,以確保在一天中的不同心境下都有好書相伴。
(本文內容整理自《毛姆的書單》,該書各大圖書購物平臺有售,按需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