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烏克蘭管理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前烏軍總司令、現任的烏克蘭駐英大使扎盧日內將軍在發表視頻講話時,明確表示,面對戰爭時,必須要做出兩個決定:在決定為國犧牲的同時,也要決定對敵人展開殺戮。
盡管烏克蘭民眾現在不愿意上前線,大批青年在逃往國外,烏軍的防線現在已經有了結構性崩潰的威脅,但扎盧日內將軍這血腥的講話,還是震驚了國際社會:不僅僅是因為他對烏戰的敘事話術,改變的如此決絕,更因為,有可能成為下任烏克蘭總統的他,面對的學生,可是代表了烏克蘭的未來和希望。
2022年,烏戰之初,身為烏軍總司令的扎盧日內將軍主導基輔保衛戰時,高舉的是“保衛國家”的大旗;指揮2023年烏軍發動秋季大反攻時,扎盧日內將軍高舉的大旗,已變成以捍衛歐洲民主為目的之“文明防線”大旗。到如今天,竟然直白訴諸為"殺人求生"的暗黑森林法則。
這種話語降維背后,是前線戰事的雙重擠壓:俄軍憑借兵力及火力優勢,持續小規模全線攻擊,日拱一卒之際,不僅在持久消耗烏軍的戰爭潛力,更在摧毀前線烏軍將士必勝的信心,從而讓烏軍不僅面臨了地理防線結構性崩潰的威脅,更讓烏軍的心理防線面臨了徹底崩塌的威脅,以至于就連美國這位烏戰操盤手,都開始了堅決從烏戰脫身的布局。面對困局,可供基輔選擇的戰略,極其有限。所以,扎盧日內的"血色演講",應當有三個主要目的:
第一個,通過認知戰,將近百萬的青年人轉化為對生命無感的殺手,彌補烏軍兵力的不足;第二個,制造戰場"失控預期",逼迫歐洲向基輔提供緊急軍援,4月13日,為了讓烏軍擺脫防御態勢,德國候任總理默茨計劃向基輔提供“金牛座”遠程巡航導彈的表態,其實就是這種策略的階段性成果;第三個,在國際法律層面,構建烏軍已進入"終極防衛"狀態的話語體系,為烏軍今后的非對稱、非常規作戰手段預留空間。
然而,扎盧日內這種“血腥演講”策略,應當是在刀尖上起舞:俄烏兩國民眾本是血濃于水斯拉夫兄弟的事實,很容易讓基輔受到激進政策的反噬:現在,年齡偏大的前線烏軍士兵,只是大批地開小差,但若是大批思想靈動的年輕人被逼到前線,他們對敵我態勢的戰場感知、對前后方、國內外差別的具象化理解,都會讓他們對烏戰本質的理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很可能讓他們把槍口調轉方向。
畢竟,烏軍開始征召小青年自愿上戰場已經兩月有余,但卻只有500人做出了響應。若是大批小青年被迫上了戰場,生死就在一瞬間,一切看淡的年輕人,反而更有時間去思考:他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并因之產生那個困擾斯拉夫民族數百年的哲學經典問題:怎么辦?
所以,當基輔課堂黑板映出彈道軌跡,當敖德薩畢業證書沾染血火氣息,只能是說,烏克蘭民族,正在用自我撕裂對抗被強加的國際秩序。于是,這場演講掀起的風暴,終將超越戰略分析的范疇,成為人類戰爭史上又一則冰冷的寓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