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一公局集團、二公局參建的
陜西省在建最長高速公路隧道
銀川至百色高速公路陜渝段
大巴山隧道雙洞貫通
該隧道的貫通突破秦巴山脈屏障
打通陜渝南北向交通動脈
為安康地區深度融入成渝經濟區
提供強有力交通支撐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地處陜渝交界的秦巴山脈
平均海拔1700米
東西綿延500多公里
是陜南去往川渝地區的天然屏障
大巴山隧道全長13.58公里
最大埋深1.11公里
一公局集團、二公局承建的
陜西段全長8.2公里
穿越斷層破碎帶
含瓦斯地層、巖溶富水段等地質
巖爆、涌水、突泥、塌方頻發
施工過程如同拆解“不良地質盲盒”
斜井破局,新增通道解難題
斜井被稱為隧道施工的“生命通道”
既是為隧道輸送新鮮空氣的“呼吸孔”
也是承擔出渣、運輸設備的“運輸管”
在大巴山隧道建設中
一公局集團承建的隧道中段
無進洞口、出洞口
且原斜井地處狹窄“V”型山谷
受隧道埋深大、圍巖富水等因素影響
安全風險極高
針對這一困境
項目團隊經過多輪現場勘察
及比選論證后
決定通過新增斜井的方式
解決隧道中段建設難題
新斜井可替代原斜井50%的通風功能
使通風區段長度較原設計大幅增加
實現通風效率與作業環境的雙重優化
在隧道特大涌水處置期間
項目團隊將斜井作為人員機械
快速安全撤離的重要通道
保障大型抽排水設備的高效運轉
為襯砌結構筑牢安全防線
疏堵結合,隧道涌水巧歸流
大巴山作為
南水北調工程水源涵養地
生態保護要求極高
大巴山隧道埋深達千米
施工過程中突涌水現象頻發
日最大涌水量達5.62萬立方米
相當于填滿22個奧運會標準游泳池
面對遠超預期的涌水量
和巨大的生態環保挑戰
一公局集團項目團隊
踐行“生態優先”理念
采用“疏堵結合 還水于山”的治理方案
根據巖體特征“對癥下藥”
通過“打點滴”方式
把不同的材料“輸送”到山體當中
原本疏松多孔的巖石
經過人工注漿
形成嚴絲合縫的“銅墻鐵壁”
徹底阻斷了涌水通道
洞內還設有泵站
就像電動“吸管”一樣
將小規模的涌水排出洞外
“防水隔水+疏導歸流”方式
最大程度保護了
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地下水系
實現了安全生產與生態平衡的雙贏
數字賦能,“最強大腦”護安全
針對隧道施工獨頭掘進長
施工通風難度大等不利因素
二公局項目團隊采用
“射流風機+大容量風倉”及混合式通風技術
建立特長隧道施工安全通風系統
應用可調節閥提高通風利用率
通過洞內空氣自動化監測與預警系統
實現通風量調整的自動化、智能化
洞內輔以噴霧降塵、機械除塵
廢氣凈化處理、工序工藝優化等措施
提高空氣凈化效率
項目還利用云架構、物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
集成具備超前地質預報、自動化監控測量
環境監測和安全及預警系統等功能的
隧道工程建設全要素信息化管理平臺
實現隧道工程
全天候、無死角、快響應的
全過程信息化跟蹤管理
隨著隧道附屬施工有序推進
銀百高速陜渝段預計年內建成通車
陜西嵐皋至重慶城口的車程
將由140分鐘縮短至40分鐘
“蜀道暢”的千年期盼化作現實通途
秦巴山區聯動發展的畫卷
將以更加美好的姿態
展現在祖國的大地上
(中交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