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南京爆發了一波高校遷建潮,不少學校在新城建設新校區,或者直接將學校搬過去。
但也有一些高校的遷建計劃在宣布后就被擱置,比如三江學院遷建江蘇軟件園,從提出到如今已經10年過去,消息像石沉大海一般。
然而就在最近,這項計劃終于有了新進展!
4月30日, 江蘇軟件園黨組織關于區委巡察集中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提到:成立吉山基地工作推進組,建立定期會商工作機制,推進三江學院盡早開工建設!
圖源見水印
01.
這段話里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那就是江寧政府部門沒有放棄引入三江學院的計劃!
要知道,在此之前,種種信號都讓人們猜疑,三江學院遷建項目是不是徹底黃了。
一方面,三江學院吉山新校區建設的官網,在2022年完成最后一次更新后,就一直停留在了此頁面。
圖源見水印
而三江學院遷建項目的相關報批,能查詢到的,也停留在2021年。
另一方面,去年2月份江寧區曾公布一份閑置土地情況公示,三江學院吉山新校區的4幅用地就赫然出現其中。
這在當時也被人們認為是三江學院遷建計劃泡湯的一個重要標志。
因此這次在政府官方發文中再提“推進三江學院盡早開工建設”是意義重大的!
沒放棄,就意味著還有希望!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可能也能證明三江學院遷建的計劃沒變!
去年底,“《江蘇軟件園城市設計》暨《江蘇軟件園控制性詳細規劃》NJNBg020規劃管理單元”正式得到批復。
但引發我注意的不是江蘇軟件園的規劃,而是在規劃管理單元之外,原三江學院計劃建新校區的位置。
也就是下圖圈出來的位置,位于正方大道以北、 寧丹路以西。
仔細對比會發現,三江學院新校區的規劃似乎是沒變的。
或者換一種更準確的說法,至少這塊地還沒有其他新用途,用的還是之前三江學院新校區的規劃。
這是新規劃里看到的三江學院新校區地址上的鳥瞰建筑模型↓
這是三江學校新校區之前出的規劃↓
當然,單憑一張圖、一段話我們還不能妄下定論,未來還有待繼續觀察。
但至少,這個計劃還沒黃!
其實三江學院新校區如果能建成功,將同時利好遷入地和遷出地,正方新城迎來高校加入,鐵心橋也能騰挪出大片用地。
02.
回顧一下三江學院吉山新校區推進的始末:
三江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省屬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蘇省首家民辦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國最早的四所民辦本科高校之一,其來歷可追溯至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前身)。學校現有鐵心橋主校區、東校區、南校區、東山校區四個校區,現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600余人,設有12個二級學院、60個本科專業。
最早傳出三江學院要建吉山新校區,還是在2013年。
2014年,此事正式坐實。當年 12月24日,三江學院與江蘇軟件園簽署項目合作意向書,并明確了項目的意向選址。
隨后2015年3月24日,江蘇省發改委做出批復:同意三江學院建設新校區遷建工程項目。
2018年4月,三江學院遷建工程的環評公示三江學院遷建工程將于2018年10月開始建設,預計完工時間在2020年10月份,工期2年,總投資超19.8億元。
2020年,中國二十冶與三江學院簽署了《三江學院校區遷建項目洽商備忘錄協議》。
2021年7月,三江學院校區遷建工程進行預審選址申報和全要素條件申報。
2022年,江蘇發改委官網上發布“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核準三江學院校區遷建工程項目的批復”,項目建設工期為27個月。
進南京擇校家長群
獲取更多考試升學信息
此時新校區規劃也正式公布:
項目遷建的地點,就位于江寧經濟開發區正方大道以北,寧丹路以西的江蘇軟件園內。
三江學院校區遷建工程項目總用地面積為78.28公頃,其中A1、A2、B、C為高等院校用地約45.53公頃,D、E、F、G、H、I為科研設計用地約22.86公頃,市政道路9.89公頃。
三江學院新校區將按照承載2.4萬在校生的規模規劃,規劃校園建筑面積77.248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66.1854萬平方米,地下11.0635萬平方米。其中科研設計用地為遠期規劃發展用地,擬規劃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園區。
未來三江學院新校區,將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優勢,引山水納入校園布局,形成山水交織的環境系統。
在規劃設計上將打造的是“一核輝映、雙軸貫穿、三江匯聚、四區融合”的空間結構,創建多個策略性的功能核心,即該四個地塊區域內的關鍵建筑物,作為總體布局中的“活力節點”,再通過中間景觀綠軸為空間骨架相鏈接,形成“玉帶連珠”的空間走勢。
在軸線和節點上打造三江文明之路,和智慧創新之軸。 讓校園建筑景觀與吉山周邊人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使學校成為吉山軟件小鎮周邊的文教中心和新的人文景觀。
但也是到此,三江學院吉山新校區就再沒有了消息。
03.
事實上,這兩年南京高校在本市遷建、擴容的現象越來越多。
過去大家都喜歡調侃“寧散計劃”, 很多南京的高校都去外地城市建分校,當然調侃歸調侃,這也是南京高等教育實力強勁的體現。
但現在這個局面出現轉變,一方面有不少高校合作和高校資源的引入,另一方面南京高校在本市的“開枝散葉”越來越多,相繼落地新校區或者迎來擴建。
● 南京林業大學白馬校區啟用
南京林業大學作為中國近代林業高等教育的發祥地,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白馬校區的建設,是溧水與南林大牽手合作的新成果。
白馬校區規劃總占地1971畝,總建筑規模114萬平方米。本次啟用的校區總建筑面積為23萬平方米,包括學習院樓和生活區。
隨著白馬校區的啟用,南京林業大學“一校三區”的戰略布局也正式成型,共擁有淮安校區、新莊校區、白馬校區。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林業大學白馬校區將采用的是“1+3”辦學模式,即考生第一學年在南京白馬校區學習,第二學年起在南京新莊校區學習。
去年9月,南京林業大學白馬校區迎來首批約5000名師生。
● 南京農業大學濱江新校區啟用
去年7月開始,南京知名211高校南京農業大學,正式從衛崗校區、浦口校區向江北濱江新校區搬遷。農學院、工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等9個學院部分師生以及學校行政機關各單位陸陸續續搬至了新校區。
目前,整個新校區已經聚集了12000余名師生。而根據規劃,新校區一期是可以容納1.6萬人規模的。
● 南航江北新區國際校區規劃
去年10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揚子江校區奠基儀式在新區舉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揚子江校區臨近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校區占地400畝,建成后可容納師生4500余人。
揚子江校區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圍繞低空經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裝備制造、直升機、無人機等領域推進校地融合,為江北新區集聚高層次教育資源、高水平科研團隊和創新人才,深度服務所在區域打造低空經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高質量賦能新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 江蘇開放大學新校區(二期)規劃
根據此前規劃了解到,江蘇開放大學新校區項目位于浦口區橋林新城,臨近浦烏路,北至秋江路,南至林西路,項目占地約1097畝,總建筑面積約469933平方米。
其中,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預計2025年投入使用,將吸引1萬多名在校學生和近2000名教職員入駐,每年還將為2萬多人次提供各類學習、培訓服務,逐步發展成為輻射全省的產教融合示范區。
至于新校區二期,去年7月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新校區二期項目全要素條件審批通過,項目分為A 、B兩個分區,用地面積約44.6公頃。
A分區,用地性質A31高等院校用地(100%),用地面積223735.15平方米,容積率≤1.5,建筑高度≤35(m),建筑密度≤30%,綠地率≥40%。
B分區,用地性質A31高等院校用地(100%),用地面積222191.29平方米,容積率≤1.5,建筑高度≤35(m),建筑密度≤30%,綠地率≥40%。
江蘇開放大學新校區效果圖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龍袍校區要來
近日,據江蘇省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顯示,龍袍校區建設項目建議書及一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服務競爭性磋商公告發布,該項目已具備招標條件。
六合龍袍校區規劃占地867畝、辦學規模12000人、新建校舍建設總面積32萬平方米,包括學生學習、生活、運動的相關設施,預計總投資26億元,通過專項經費、老校區置換、辦學資金結余、大學科技園等相關服務收入,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
項目計劃采用一次規劃兩期建設方式,建設周期10年,擬于2024年啟動,2025年開工,于2033年前完成。
未來隨著龍袍校區的落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也將形成仙林、中山、龍袍的辦學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龍袍校區是由六合區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共建,將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以校區服務園區、以專業帶動產業、以科研促進創新,加快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龍袍校區建成后,將堅持“大學+產業+園區”理念,推進教學、管理、服務提質升級,布局電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工程等產業發展亟需專業。
在今年初的簽約活動現場,還有一批校地企產業合作協議簽約落地。
有沒有發現,這些高校的遷建也有一個顯著特點——都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擴散。
而這種趨勢無論對學校還是城市來說,是共贏的。
很多學校想擴容,城市中心的主校區基本很難滿足,而對于新城片區最不缺的就是地,他們需要發展需要人氣,因此在相關政策上也會給到高校更好的條件。
最終的結果就是,市中心承載減負,新城區得到發展,高校規模也得到擴大。
高校集聚推動城市發展的例子,南京一直都有。
在南京的高校版圖上,位于紫金山東麓的仙林大學城和位于方山腳下的江寧大學城都已形成較大規模,青年人在此集聚,推動著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繁榮發展。
一方面,隨著大量師生的遷入,將為區域帶來巨大的社會消費力,區域內交通將越發完善,商業也將遍地開花,隨著生活配套的不斷升級,反促更多人口的流入。
另一方面,配合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就業機會將大幅增加。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每年培養出大量的專業型人才,這些人才可以精準對接當地的產業需求。
企業可以與高校開展深度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定制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
于城市發展來說,這就是南京更大的優勢,而南京也在更好地利用這一點!
文章來源:孟祥遠、南京擇校
升學考試、擇校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