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結個婚成功掏空了中國兩代人一輩子的積蓄,透支了他們子女幾十年的青春。
根據2023年《中國婚姻成本調查報告》,我國男性平均婚姻成本已攀升至68.5萬元,相當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6倍。
在浙江臺州,當地婚慶協會數據顯示,包含房車在內的綜合婚嫁成本突破300萬元大關。
結婚成家成了兩代人的難題和困境。
這局該怎么破?
為了能夠攢錢買房結婚,在如今經濟下行的趨勢下,這屆年輕人有多拼,絕對超乎你的想象。
據智聯招聘2023年數據顯示,18-35歲青年平均投遞42份簡歷才能獲得1個offer,而約30%的崗位標注“接受24小時彈性工作制”。
為了對抗996、007,這屆年輕人正被推進一場“職業饑餓游戲”。
北京國貿的白領圈流行“咖啡續命經濟學”,用9.9元瑞幸券支撐12小時加班,上海陸家嘴的投行新人靠“維生素軟糖+褪黑素”維持人形生物鐘。
有人指著倉庫墻上貼著的KPI考核表苦笑,“不過這里的工人真能拼,聽說有人連續加班三天暈倒在傳送帶旁。”
掙錢不易,只好靠省錢來攢錢。
說到消費,這屆年輕人陷入集體沉默。
這種沉默背后藏著驚人的數據:2023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同比下滑23%,但拼多多活躍用戶突破9億;星巴克在中國關停200家門店的同時,瑞幸開出第15000家分店。
豆瓣“摳門女性聯合會”小組里,985碩士分享如何自制酸奶,211畢業生研究用公司微波爐烤紅薯省電費。
某二手平臺數據顯示,“出租屋神器”搜索量暴漲300%,50元折疊衣柜和9.9包郵掛墻鏡起全網“家徒四壁風”。
年輕人幾乎所有時間都被工作占據,幾乎活成了工作機器,自然也沒時間見面社交。
“見面不如點贊”,這句話得到了完美印證。
不過,也挺好,不社交,也就不用花錢了。
深圳某相親角的調研顯示,68%的未婚男性因經濟壓力主動放棄婚戀,25%的適婚女性將“有獨立婚房” 設為硬性門檻。
這種壓力正催生“縣城買房、省城打工”的候鳥式婚姻,大部分工資都用來還房貸,成為被房貸壓著的牛馬。
生育成本的雪球越滾越大。上海社科院測算顯示,養育一個孩子至大學畢業需投入102.5萬元,這還不包括學區房溢價。
在成都,某國際幼兒園的入園費已超過普通白領全年收入,早教機構的鋼琴課時費比大學音樂教授收費高出3倍。
一個人的吃穿用住都勉強維系,哪還有時間和金錢談戀愛?
這可能是很多適齡男女共同的心聲。
北京朝陽區婚姻登記處的數據顯示,2023年25-30歲女性初婚率同比下降18%,而35歲以上大齡未婚女性占比首次突破25%。
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寫道:“當奮斗失去意義,整個社會就會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困境。”
既然結婚難,那不如不結了,這也成為當下很多人的選擇。
只不過,“孤獨終老”似乎也不是那些被迫單身之人的本意。
在某互聯網大廠的茶水間,流傳著這樣的段子:“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但月薪五千能養活越南新娘全家。”
這種黑色幽默折射出深層的結構性矛盾。
根據民政部最新報告,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量跌破600萬對創37年新低。
與此同時,海外婚介機構的注冊量暴增300%,菲律賓、烏克蘭、柬埔寨成為熱門選擇。
相較于國內的天價婚戀市場,越南的婚姻成本僅為家庭年收入的1.2倍,朝鮮的集體婚禮制度更是完全剝離了經濟要素。
在胡志明市,普通工人月薪折合人民幣約2500元,而當地婚宴酒席每桌價格不超過800元。
這種反差背后,折射出中國特有的“婚姻資本化”困局。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越南的簡約婚禮、北歐的伴侶登記制、日本的婚育支援政策,會發現破解之道不在于繼續加碼物質投入,而是需要重構成本分配。
或許真正的出路,在于讓婚姻回歸情感聯結的本質,讓年輕人不必在“孤老終生”和“負債結婚”之間做生死抉擇。
當越南青年在TikTok曬“零彩禮婚禮”,朝鮮情侶在集體婚禮上領國家分配的婚房,中國年輕人卻困在“婚姻經濟學”的莫比烏斯環里。
20萬埃及磅,約等于2.85萬人民幣。
如果在國內找不到對象,不妨把眼光放遠一點。
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解決的辦法?
(亦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