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立即試聽
“親密關系的建立正在經歷一場‘場景革命’?;閼佼a業的增長點,或許藏在某座不知名的山頂,某場未打完的劇本殺里?!?br/>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這個五一,朋友圈含婚量直線下降,85后小巴自是不必說緣由,但95后小巴也覺得冷靜。
只有在社交媒體上,才能刷到電子請柬、婚紗九宮格、結婚vlog,空氣里才找到一絲絲喜糖味兒。
圖源:小紅書
而且過了這次五一,結婚登記的門檻就基本上降為零了。2025年5月10日,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其中兩條重要修改內容是,實行結婚登記“全國通辦”和“取消戶口本”。
而在此之前,多地已經開始發錢鼓勵結婚。
今年1月1日起,廣州市白云區龍歸街南嶺村開始實施《南嶺村初婚獎勵實施方案(試行)》。
如果結婚雙方皆為南嶺村戶籍股東成員,最高可獎勵4萬元;同一時間,山西呂梁市初婚夫婦且女方在35周歲及以下的給予1500元獎勵,由結婚雙方在婚姻登記窗口領取現金紅包。
再把時間往前推,浙江率先發起紅包。
2023年4月,紹興市上虞區“對每對在上虞區登記結婚的夫婦給予價值1000元的禮包”;2023年8月,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對初婚夫婦且女方年齡在25周歲及以下的(至少一方為常山戶籍的),給予1000元的獎勵。
然后,加厚的紅包們背后,是創新低的結婚率。經濟學有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一說,婚戀嫁娶顯然已經成了典型的買方市場。
上周,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81萬對,較2024年一季度進一步下降。而在此前的2024年,這一數據已經創下1978年來的歷史新低,近乎2013年的“腰斬”。
從省市分布看,赫然掛在“結婚率倒數”TOP5榜單的分別是上海、浙江、廣東、北京、天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浙江、廣東的一些城市開始發放“結婚紅包”。
再細化到年齡,25—29歲代替20—24歲人群成為結婚主力,高年齡層段(40歲以上)結婚登記占比大幅上升。
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晚婚成為社會主流,這一結果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
于當前的適婚群體而言,婚姻不再是家庭的避風港,而是雙方的價值共建。
為了充分理解“買方”們的想法,我們綜合了4份報告,試圖對年輕人的戀愛、婚姻、嫁娶有個全面的理解,這里不對他們的行為做任何價值上的判斷,而是從數據記錄出發,做一次客觀呈現。
以下是其中的7大要點,文章會圍繞他們展開分析。
1.“輕相親”流行,搭子轉正才是戀愛的起點;
2.見家長從 “終極考核” 變成 “進度條前置”;
3.婚姻的物質條件:穩定工作>存款>房產;
4.DIY婚禮、速成式婚禮、另類婚禮……
5.單身女性婚紗市場有望繼續擴大;
6.婚禮預算:10萬是門檻,50萬是天花板;
7.寵物“證婚人”登場;
從一些數據切面,我們看到了一些與傳統“對立”的做法。
第一,整頓相親界,“輕相親”流行,搭子轉正才是戀愛的起點。
周末的北京西山,一群戴著漁夫帽的年輕人正用登山杖丈量海拔,背包里塞的不是相親簡歷,而是三明治和桌游卡牌;上海徐匯濱江的露營基地,飛盤局結束后,有人掏出藍牙音箱放起落日歌單,話題從“年薪多少”轉向“你最愛哪支樂隊”。
這種名為“輕相親”的社交活動,正成為年輕人的脫單新寵。中國青年報社數據顯示,73.9%的受訪者表示周圍有青年嘗試過興趣互動式的“輕相親”活動,其中62.2%的受訪者認為這種新的形式氛圍輕松,減少了尷尬。
傳統相親如同“求職面試”,雙方拿著房產證、學歷證書和體檢報告互相打分;“輕相親”卻像開盲盒——通過興趣、互動、共同經歷,讓“人品”“性格”“相處舒適度”這些決定關系質量的核心要素有了被看見的機會。
可以說,“輕相親”的本質,是年輕人用互聯網思維解構婚戀——先通過“爬山搭子”“展覽搭子”測試兼容性,再決定是否升級為“人生搭子”。
小紅書,2600+篇筆記透露出從搭子轉正的新規則:連續3次羽毛球局不鴿才能解鎖咖啡邀約,從“電影搭子”升級“寵物搭子”需要2個月觀察期 ……
這或許預示著,親密關系的建立正在經歷一場“場景革命”。婚戀產業的增長點,或許藏在某座不知名的山頂,某場未打完的劇本殺里。
第二,是對見家長的態度,從“終極考核” 變成 “進度條前置”。
后浪研究所數據顯示,21.7%的年輕人選擇在戀愛初期解鎖家長副本,43.1%在感情穩定期推進該議程——這意味著超六成情侶在尚未考慮婚姻時,已把雙方家庭納入戀愛關系中。
而對于“先見哪方父母”的問題,年輕人也給出了反傳統解法。
數據顯示,大部分(40.2%)年輕人的態度是“無所謂”,先見哪一方都一樣。00后、05后這群更年輕的群體則更傾向于“要見那就雙方一起見”。
對于當代年輕人而言,見家長不等于結婚。換句話說,這代人把見家長變成關系試金石——能通過家族壓力測試的感情,才配進入人生長線持倉。
形成反差的是,長輩十分重視見家長的禮數。準備1000—2000元的紅包屬于基本操作,更有家長給出2萬元紅包。
第三點,則是對婚姻物質條件的看法,最重要物質條件是一份穩定的工作。
后浪研究所數據顯示,78%的年輕群體將“穩定工作”列為結婚核心門檻,這個比例不僅超過“一定數量存款”(53.2%)和“房產”(42.8%)。
這種選擇的背后,是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下,年輕人的集體職業焦慮。一份能按時發工資的工作,比房產證更有安全感。
以3月份的統計局數據為例,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6.5%,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7.2%,30—5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4.1%。
而當下,一些女性選擇“辦婚禮、不領證、保持法律上的未婚”這樣的新人設來對抗職業上的“已婚未育”凝視,更是這種焦慮在職業和婚姻中的另類投射。
但不管是結婚登記數創新低,還是年輕人的“反傳統”做法,都沒有消減婚禮市場的熱度,整體呈現兩個特點。
第一,結婚少了,婚慶公司卻越來越多。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新增婚慶相關企業5.4萬家,同比2024年一季度增幅超11%。地域分布上,東(18275家)、山東(16374家)、江蘇(15486家)位列前三。
經濟大省包攬近一年新增企業的冠亞季軍,既有人口大省的基數優勢,也反映經濟活躍地區的消費力支撐。
目標群體的消費力,是驅動這個行業持續擴張的核心想象力。
艾媒數據中心的調查顯示,婚慶消費者年齡集中在26—35歲,中產收入人群占比最高,且重點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正處于事業上升期與家庭組建的交叉口??梢哉f,婚禮市場的消費者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
加上對適婚人口4.3億數量的預估,艾媒咨詢甚至給出了婚慶行業市場規模達2.84萬億元的預測。而這還只是包含了婚慶自身覆蓋的婚禮、服裝、首飾等費用的狹義概念。
廣義上而言,婚慶及其帶動的周邊業務規??梢赃_14.32萬億元,這足以讓行業興奮。
另一個特點,體現在年輕人的婚禮消費上——既然都選擇結了,那自然不能虧欠自己。
調研顯示,超六成消費者的婚禮預算在10萬元以上,其中8.4%的消費者把預算拔高到30萬元,5萬元以下的“極簡婚禮”占8.8%。
具體到首飾、婚服上看,感性和理性在博弈。
數據顯示,94%的新人首飾支出超過1萬元,戒指(78%)、項鏈(73.9%)、手鐲(60.1%)是必選三件套。不過,年輕人既要儀式感,也想當“不當冤大頭”。64.8%的人直指“價格太貴”,43.1%嫌棄“款式不好看”,39.3%認為“實用性不強”。
服飾預算則更顯理性:36.9%的人選擇3000—5000元檔位,26.6%的人愿意為婚紗豪擲5000—10000元。但“萬元婚紗”的擁躉僅占6.2%,畢竟婚紗再美也只能穿一次,年輕人開始學會在儀式感與現實間找平衡。
這也讓不少年輕人選擇親自操刀婚禮策劃。調查顯示,婚禮策劃選擇完全DIY的占23.3%,32.6%傾向合作策劃,44.1%選擇婚慶公司全包。
婚禮市場的變革,還在進一步發生。我們總結了這兩大關鍵詞。
◎ 第一個關鍵詞:速成式婚禮、另類婚禮
傳統的接親、迎賓、儀式、敬酒等模板化環節,被年輕人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總體呈現幾個版本:
1.一分鐘速成婚禮。
“今天沒節目表演,大家舉杯祝我新婚快樂!”這是成都一對95后新人的婚宴,沒有復雜的婚禮儀式和舞臺布置,只有穿著傳統婚服的新娘的60秒致辭。
在這樣的婚禮模式下,婚禮產業鏈上的婚慶、司儀先后退場,似乎也在預示著極簡婚禮行業的興起。
2.寵物“證婚人”的登場。
在年輕群體的婚禮上,證婚人權杖從德高望重的長輩轉移到喵/汪星人爪中。最常見的方式如婚書上印上寵物的爪印。
在寵物當”征婚人“這件事上,00后和單身人士的接受度最高。Just So Soul研究院調研顯示,18—22歲的年輕人中,30.10%愿意讓寵物當“證婚人”。單身人士對寵物參與婚禮的接受度最高,24.39%的單身者愿意讓寵物當“證婚人”。
3.非遺與婚禮的創新結合。
湘繡融入婚服、古琴奏響婚禮現場……無論是傳統非遺婚俗的延續傳承,抑或將非遺以創新方式融入婚禮。這些方式看似復雜,卻受到00后的廣泛支持。
楓涇水鄉婚典再現傳統宋制婚儀
在Just So Soul研究院調研中,00群體中有68.17%的人支持非遺與婚禮結合的創新。此外,還有不少調研者獨樹一幟地選擇了“暗黑系婚禮(黑色婚紗/哥特風)”。
面對這場“去模板化”浪潮,傳統婚慶公司也在快速更新迭代,更新策劃師技能,重構道具庫。例如,部分企業已經積極調整策略,推出“輕量化套餐”,如“3小時快剪儀式+自助餐”,價格壓至1萬元以內,滿足年輕人對簡約婚禮的需求。
◎ 第二個關鍵詞:前置儀式感
與婚禮儀式的極簡相反,當下年輕人在求婚、領證、婚紗照這些正式婚禮前的步驟中極盡儀式感。
在昆明工作的99年男生俊博在和戀愛對象求婚時,選擇連夜驅車10小時前往梅里雪山,只為在清晨日照金山時完成人生儀式。
更廣泛的例證,是朋友圈統一的“領證照”。幾乎每一個官宣領證的年輕人,都會配上九張不同角度的精致領證照。單小紅書平臺上,“領證穿搭”就有22萬條筆記。
當前,記錄儀式感瞬間的影美市場,正在因消費需求的變化催生一些新業態。
1.定制化旅拍需求增長。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2500多萬人次的消費需求,撐起了中國旅拍接近400億元的新賽道。
隨著年輕一代成為消費主力軍,高品質、定制化的旅拍服務逐漸成為市場新寵,無人機拍攝、VR/AR等新技術在旅拍中的應用將成為旅拍市場新的增長點。
2.婚前影像融入民族妝造。
社交平臺上,婚前影像的搜索量和內容量增長顯著。這一增長背后,民族服飾妝造成為關鍵驅動因素。
譬如“藏族服飾”,其獨特的形制、鮮明的色彩以及蘊含的宗教人文精神深受新人青睞。“戰國袍”同樣火爆,這種帶有濃厚歷史韻味的服飾,成為眾多新人打造專屬浪漫記憶的新寵。
3.單身女性婚紗寫真市場。
婚紗攝影市場呈現出細分化、個性化、定制化的趨勢,單人婚紗照作為一個細分領域,正逐漸受到更多單身女性的關注和喜愛,未來市場有望繼續擴大。
當“國家紅包” 遇上 “反套路” 新人,當傳統婚慶撞上 “去模板化” 浪潮,這場關于婚姻的 “雙向奔赴”,正上演著最鮮活的時代寓言。
“婚禮可以簡單,但愛要足夠隆重。” 這屆年輕人,終究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人生最重要的儀式。
參考資料:
1.Soul 《2025年Z世代婚禮態度洞察報告》
2.后浪研究所《年輕人談婚論嫁報告》
3.艾媒咨詢《2024-2025年中國婚慶行業市場及消費行為調研報告》
4.小紅書《2025年商業影像婚美行業峰會》
本篇作者|吳燕|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何夢飛|圖源|VC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