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廣東珠海。國聯水產迎接;一車一車從冷庫里拉出來的羅非魚。不是出口,而是進倉,進的是國內超市和電商渠道的倉。這批魚原本是要去美國的,但現在,“留在家門口,賣給我們自己人”。
這一輪出口轉內銷,是被逼出來的。美國關稅飆到150%,一刀切下去,不只是國聯一家,廣東全省幾百個羅非魚養殖塘都跟著啞了火。有養殖戶干脆直接抽干魚塘,說“今年再養就是虧一年”。也有人說得更直白:“我們不是缺市場,是這個市場在變臉。”
過去二十年,中國是世界羅非魚出口王者,年產量超160萬噸,其中近四分之一出口美國市場。可就在2024年底,事情開始失控——美國以“傾銷”與“非市場行為”為由,將中國羅非魚關稅一口氣加到了150%。這不是警告,而是清場。
而與此同時,巴西、厄瓜多爾的羅非魚出口量暴漲,美國從越南進口的巴沙魚增長了兩位數。據《金融時報》披露,一家美國超市連鎖集團2025年第一季度減少了中國供應商超過80%的訂單量,轉向拉美與東南亞供貨商。“你不是唯一的水產國,市場早就不只有你一家。”
這才是致命的地方。不是中國羅非魚不夠好,而是“你輸在了談判桌外的政治賬本上”。
很多人看到國聯水產啟動“出口轉內銷”,覺得不過是“魚賣不掉就國內賣”,但現實遠沒有那么簡單。
一位參與此次轉內銷流程的供應鏈負責人透露,這批魚原本按照出口標準處理,內包裝、檢驗標準、產品構成都是為美國超市定制的。要進入國內市場,所有標簽、標準都要改寫一次,還要重新備案、打通商超、協同冷鏈、重新定價。
而這些成本,沒人報銷。
“內銷不是隨便一放就能走的路。”廣東水產協會一位內部分析指出,轉內銷并不是一個反應動作,而是一次再運營的重構。“這是出口邏輯與內需邏輯的對撞,也是整個水產業價值鏈的二次洗牌。”
“出口級別的羅非魚終于國內也能吃上了”,這是社交平臺上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沒錯,這些魚品質不打折,甚至遠高于很多市售產品,價格也是真的便宜。但你得明白,為了這批魚能“在國內上架”,企業在背后扛的是完整的生產線切換壓力、庫存沉沒成本,以及可能多月的現金流空檔。
據央視財經欄目近期披露,僅在珠三角一地,羅非魚出口滯銷帶來的直接損失可能超過8億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小養殖戶與初級加工廠手中。國聯能轉,是因為有體系、有資金、有渠道。但對于那些“小而散”的二三線企業來說,“轉”是個奢侈詞,更多的是“撐不過”。
但也正是在這輪“出口變內銷”的重塑中,很多人開始重新評估一個問題:中國的產業能力,究竟為誰服務?
過去我們拼命生產出口級水產,就是為了賺外匯、做大蛋糕。但如今,當貿易摩擦變成常態,外部市場一夜變臉時,這塊“出口肌肉”能否反哺內部民生,成了擺在所有制造型企業面前的考題。
國聯的“出口轉內銷”不是倉促應急,而是一種制度回應。他們的決策層已經透露,未來三年計劃逐步將30%原出口產能內移,并推動國內市場接受“出口級食材”的標準化普及。
他們正在悄悄改寫一套常年奉行的行業默契——過去做出口,是為了外匯和訂單;現在回頭看,是該花點心思琢磨國人愿意花錢吃什么、吃得起什么。魚還在塘里,方向盤已經掉頭了。
當我們今天還能用幾十塊買到一份出口級羅非魚時,背后不是“消費紅利”,而是一次系統性危機的側寫。美國那一紙150%關稅,打的是“你別來我這兒賣”,可中國企業用的回應卻是“那我就把你要的,先賣給自己人”。
更重要的是,這并非國聯一家的選擇。據彭博社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超過12家中國農水產品出口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啟動“出口轉內銷”,覆蓋羅非魚、凍蝦、金槍魚、石斑魚等品類。尤其在華東和中部地區的商超、電商平臺上,“出口轉內銷專區”已成新熱點。
這不是一陣風,是越來越多企業在飯碗里摸出路子的信號。真金白銀投下去了,貨上架了,渠道跑通了,沒人會拿自己產業鏈開玩笑。
外頭打雷,不會只震響邊境口岸。真正受得住的產業,是雷下過了,魚還在塘里、賬還算得清。
國聯頂得住,不是靠運氣,是它本身就有那套“出口、內銷、金融”能互相救火的系統。別的企業,想靠轉內銷活命,那得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幾條腿。
市場翻臉比翻書還快,但你只要手里真有好貨、底下有路、有賬能算,就算前面是海溝,也有人愿意搭橋來接你。
2025年春天,國聯水產把原本要送出國門的羅非魚留在了國內,這不是一場“價格補貼”的促銷,而是一次危機倒逼下的產業回歸。
我們不再是那個“只為出口拼命造”的國家。我們開始正視一個更成熟的現實:產業鏈該為國人服務,企業不是靠補貼活著,而是靠體系撐著。
市場可以變臉,規則可以翻轉,但只要你手里有貨,有人買單,有標準做底,就不怕魚塘干涸,也不怕路走到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