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用動畫藝術塑造的魔童,形象生動,個性鮮明,但作為一部成熟的電影,它的主題內涵和情感溫度仍可提升。
寫下這個題目,是擔心《哪吒2》已獲全球動畫片票房之首,說不足是否有點不合時宜?但再一想,票房未必就是一部好電影的唯一標準。何況好電影也是可以讓人評頭論足的吧。形成好的評論氛圍,催生百花齊放很重要,否則要文學評論、電影評論干嗎?
哪吒物來源于佛教神話故事。這個腳踏風火輪、大鬧海龍宮的少年形象一直流傳在中國民間。就像孫悟空一樣,他不信歪門邪道,敢斗妖魔鬼怪,“欲與天公試比高”。這種正義和勇敢的化身,在老百姓心中一直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可能與長期封建社會的壓迫有關。這次《哪吒2》用動畫藝術塑造的魔童,形象生動,個性鮮明,這點是成功的。運用現代數碼技術的大制作,也是讓觀眾稱贊不已的原因。但作為一部成熟的電影,它的主題內涵和情感溫度仍有欠缺。正邪大戰似乎是貫穿始終的主線,但套路和模式化明顯。場景切換又有成長敘事、親情羈絆的強化處理,但并未與主題融為一體,所以有失焦之感。可能為了“炫技”,戰爭場面又過多,對角色在動機和內心世界的挖掘上比較單薄,消解了人物的魅力。比較《阿凡達》《心靈奇旅》,探討人與自然、種族沖突等主題,《哪吒2》這類傳統“反抗”主題還是有點落俗套的。
如果說對主題的創新要求高了點,那一部好的動畫片有一顆溫暖的心暖著觀眾不可或缺。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上海美影廠拍攝的科普動畫片,叫《小蝌蚪找媽媽》,用的是中國水墨畫技法,古琴、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配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風氛圍。雖然那時的技術、制作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但圍繞著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把孩子和母親難以割舍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既有趣又驚險,自始至終充滿了人的溫情。再如《獅子王》中辛巴從懵懂少年到成熟王者的成長歷程,以及《千與千尋》中千尋從膽小到勇敢的轉變都十分豐滿。不管是在動物世界還是奇幻世界,“人情味”一以貫之,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聯想和情感體驗。相比較,《哪吒2》似更側重“封神故事”的誰勝誰負,對角色的刻畫著力不夠,缺少細節和性格的變化。像申公豹這樣的配角,本來可以寫出深度,因缺乏成長的孤光,現在多少有點功能性的存在。
《哪吒2》的畫面渲染與視覺表現確實達到很高水平。如“萬龍甲”場景中數千條龍的動態展示和光影效果令人驚嘆。但遺憾的是對自然生態的表現筆墨不多,美感不夠。海底世界本來可以拍得更神秘豐富,現在似過于陰沉、晦暗了。哪吒跟師傅太乙真人穿山越嶺回金光洞那段,本可以濃墨重彩描繪中國山水的優美,似也過于簡約了。《阿凡達》中,取景張家界的山水壯美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大自然的視覺表現效果,也是一部動畫片溫暖和撫慰人的重要因素。
當然,這些只是我的個人陋見。所愿只是希望中國能拍出更好的片子走向世界、感動世人。
作者:陳保平
圖片:網絡圖
編輯:小 開
約稿編輯:沈琦華
責任編輯:李 緯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