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萬象新。眼下,地處烏蒙山區的云南省昭通市迎來天麻育種、種植好時節。平整土地、埋材放菌、播種覆土……農戶們在山林間播下滿載豐收希望的種子。
“只要用心種,這天麻就是咱山里人的‘金疙瘩’。”陳萬貴家住昭通市彝良縣小草壩鎮大橋村,是村里有名的天麻種植大戶。2024年,他家育種天麻5萬余袋,種植天麻20余畝,產值60余萬元。
不僅自己致富,陳萬貴還帶動周邊10余位村民到天麻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村民陳發龍說,“如今,村里的天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25年3月4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的農戶在栽種天麻。新華社發(王申胤 攝)
昭通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曾經,大山阻擋了當地發展的腳步,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傳統農業難以讓群眾過上富足生活,但大自然也賦予了昭通獨特的寶藏——天麻。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昭通開始探索天麻林下仿野生種植,如今實現種子繁育、規范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發展。這里也成為世界天麻原產地,是全國優質烏天麻種植核心區,有著“中國烏天麻之鄉”的美譽。
作為昭通天麻產業的核心產區,近年來彝良縣圍繞打造“全國優質天麻產業基地”的目標全方位發力。
昭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彝良縣委書記鄭磊說,在天麻種子繁育上,彝良建成研發中心和5000畝野生天麻種源保護基地,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先進技術,2024年天麻良種產量約800萬斤,產值3.6億元,向貴州、四川等地銷售天麻種子200萬斤左右,“全國優質天麻種源基地”建設初見成效。
為促進天麻規范種植,彝良建成天麻科技示范園,制定天麻生產技術規程,堅持林下仿野生種植為主,每年開展天麻種植基地有機認證10萬畝,目前全縣11個鄉鎮、65個村的1.5萬余戶、7萬余人種植天麻。
當地還在市場端發力,引進培育23家天麻龍頭企業,開發出天麻飲料、天麻蜜片等30余種產品。2024年全縣天麻初加工主體90余戶,加工鮮天麻2350萬斤,初加工產值近19億元,其中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初加工主體13家。
在小草壩鎮,昭通定風草生物科技公司通過訂單收購鮮天麻進行加工,為群眾帶來實惠。2024年,公司收購670戶農戶的140萬斤鮮天麻,讓周邊群眾種植的天麻不愁賣。
在天麻加工季,這家公司還為30余人提供穩定就業崗位,月薪4000元左右。來自小草壩鎮金竹村的黃啟鳳在此務工,她笑著說:“每年能干6個月左右,能補貼家里開銷,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
2024年10月28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一家天麻企業的員工在加工天麻。新華社發(彭洪 攝)
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是為了促進產業增值、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彝良縣不斷完善天麻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合作發展模式。目前,438家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5200余戶農戶合作,每年帶動2.1萬余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1.3萬余元。
鄭磊說,通過強化利益聯結,各經營主體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天麻產業發展,農戶既能通過種植獲利,又能在加工、銷售等環節務工增收。
彝良縣天桓農業發展種植有限公司是天麻種植龍頭企業,吸納80人穩定就業,還積極為農戶開展天麻種植技術培訓,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種植天麻800余畝。50歲的周元會經過培訓,在奎香鄉松林村種植6.5畝天麻,年收入10萬余元。
2025年1月4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蕎山鎮的村民在采收天麻。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金疙瘩”鼓起群眾“錢袋子”,如今,天麻產業已成為昭通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天麻產業形成完整產業鏈,帶動了大量人口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昭通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光華說,2024年,昭通市種植天麻11.57萬畝、占云南省的85%,產量5.82萬噸,綜合產值93.91億元,昭通天麻產品日益豐富,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
昔日不起眼的深山“土疙瘩”,如今已華麗變身為帶動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托起烏蒙山區群眾“穩穩的幸福”。
來源/新華社 林碧鋒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