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上走紅以來,充滿異域風情的青島,就被貼上了無數的標簽。大家調侃說,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青島”——這里是“小意大利”、“小鐮倉”、“小瑞士”、“小濟州島”……對于這些刻板化的標簽,本地人當然不服。“青島就是青島,小小的青島它不是任何地方,只是它自己”,互聯網上一名青島人如此說道。
要探究一座城市的魅力,你只能親臨其境。剛好,時下的青島,正是一年中不可錯過的好時節。受海洋氣候影響,這個城市有著漫長的春天,四月、五月的青島滿城繁花,櫻花、玉蘭、紫藤、郁金香、泡桐、丁香、月季……還有海邊隨風搖曳的野花叢。如果你最近有旅游的計劃,怎么能錯過青島呢。
4月,青島燕兒島山公園,海邊花叢搖曳(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去一座城市旅游,除了“看”,更要“吃”。除了要吃經典,還要吃些“不一樣的”,所以每當有人問我,青島除了啤酒海鮮,還有什么特色,我總會興致勃勃,因為青島被忽視的美食太多了。
我不是青島人,但已經在這里斷斷續續地生活了五年,并且將大把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花在了“吃”這件事上。2018年,青島地鐵通到了學校門口,我幾乎每個周末都會穿梭在市南、市北、嶗山和李滄區的街頭巷尾,尋找美景和美食。從學校到市區,來回至少兩個小時,其中還穿插著大量的上坡和下坡路,但我樂此不疲。在上海工作的那幾年,我的山東同事稱我為“靈魂青島人”,因為每次提起青島,我的眼睛都會發光。
為了美食和美景,我也從上海搬回了青島生活。
青島滋味,藏在小海鮮里
我是在青島愛上海鮮的。在18歲來到這里上學之前,我一直生長在內陸城市,對海鮮有著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定義,認為海鮮等同于“大餐”。這里所說的“大餐”,一是指個頭大,比如半個手臂長的螃蟹,二是價格高,比如動輒上百元的鮑魚。
十歲左右,我第一次來青島玩,父母咬咬牙,在某個海水浴場附近找了家不便宜的農家飯店。那是我第一次從挑選食材的環節開始點菜。面對院子里的水缸和水盆,還有里面盛滿了的各種海鮮,我其實不知道它們新鮮與否,但是陣陣海腥味從不遠處的大海里飄來,讓我認定了眼前的海鮮絕對是新鮮的,說不定就是今天早晨剛從海里撈的。
那次,我們吃了鮑魚,扇貝,好像還有螃蟹。蒸好的海鮮冒著熱氣上桌,一股咸鮮味撲鼻而來,自然,原始,純粹。我心想:原來這就是青島人的生活。
青島人的日常(作者供圖)
其實那并不是所有青島人的生活,誰能天天都吃得起鮑魚扇貝呢?相比“海鮮大咖”這種各類海鮮堆疊起來的網紅吃法,我更驚異于青島人將小海鮮融入家常菜肴之中,使之相得益彰的本領。
青島火車站附近不僅有許多景點,也屬于青島的老城區,有許多經受了歲月考驗的“蒼蠅館子”,頗受老人和本地家庭的歡迎。這些店鋪的裝修風格大多停留在2000年左右:暖黃色的墻紙,黑色的桌椅,復古的背景音樂——如今我已經很少見到復古得如此真實的餐廳裝潢了,上一次見到類似的裝修風格,還是在歐洲一些小城市的中餐廳里。
嘗過這幾家代表了本地口味的館子,我發現,小海鮮才是青島家常菜的常客,或許是因為它便宜易得,最適合普通人的飲食。
靠海吃海的青島(作者供圖)
在青島家常菜中,小海鮮和其他食材通常是不分家的,它們和北方最常見的肉類,蔬菜放在一起,或炒,或燒,或濃油赤醬,或清淡而鮮亮。
哪種海鮮搭配哪種菜,是有講究的。以蛤蜊為例,帶殼辣炒是我們最熟悉的吃法,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蛤蜊肉搭配各種素菜。蛤蜊本身個頭小,味道淡,口感上也沒有太強的存在感,單獨烹飪很難將海鮮的鮮味發揮到極致,搭配肉類,其鮮味又太容易被葷腥掩蓋。但是和本身口味清爽的蔬菜翻炒或者煲湯時,蛤蜊卻能很好地發揮提鮮的本領。
搭配肉類,筆管魚更為合適。筆管魚是墨斗魚的一種,因為形狀細長,像鋼筆的筆管而得名。來青島前,我對魷魚和墨魚這類食物了解甚少,只吃過路邊八塊錢一串的鐵板大魷魚。第一次在青島吃到筆管,就是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家老餐館。廚師用帶籽的筆管大塊燉五花肉,搭配蒜苔和木耳。這是我頭一次見識海鮮搭配肉類的吃法,最初是遲遲不敢動筷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肉類的腥味會影響海鮮的鮮香,放在一起有點不倫不類。
但吃到這道菜后,我卻感覺這道菜里的每一種食材都挑選得恰到好處。
首先,筆管、五花、蒜苔、木耳的口感各不相同,使這道菜的層次變得十分豐富。筆管的肉質有一種獨特的緊實感,即使混在肉菜里也很容易被分辨。而且筆管本身沒有太多味道,經受得住濃油赤醬的“洗禮”。切成小段的筆管上掛滿了帶著肉香和油香的醬汁,表皮有韌性,籽的口感更軟糯,香濃,在我心里代表了魯菜與海鮮的完美融合。
裹醬炸串,和我的“老店”情結
炸串絕對是青島美食的另一“巔峰”。每次我和遠方的朋友滔滔不絕地介紹青島炸串時,他們總是不能理解——誰沒吃過炸串呢?至少在我的老家河北,炸串是許多人的童年美食。
炸串在青島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同樣的角色,但和我老家的炸串不同,老式的青島炸串會搭配十分豐富的醬料,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果醬。
果醬是一種甜口的醬,沒有面醬那么濃稠,也不像抹面包的果醬一樣那么甜,具體是用什么做的,我也不太清楚。
我第一次吃到老青島炸串是在市南區燕兒島路附近的一家小區樓下,狹小的店面里擺放著一大臺冰柜,墻根有兩張靠墻的桌子,供客人堂食。其中一張桌子上還擺著店主的養生壺,茶水正在沸騰——店家和消費者的界限在這里變得十分模糊。
一位六十歲左右的阿姨從里屋走出來,遞給我一個套著塑料袋的鐵盤:“想吃什么?自己挑吧。”
冰柜里的食材看起來都很新鮮,娃娃菜的菜葉水分飽滿,土豆片沒有一點氧化的痕跡。在個體小店里,這是生意好的象征。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青島人對炸串的熱愛,只覺得這家店鋪看起來位置閉塞,冷冷清清,沒想到這么干凈。
醬料是這些老店的殺手锏,有的店鋪因為自己口味獨特的秘制醬料而名聲大噪。我老家的炸串一般只會在出鍋后抹上甜面醬,再根據顧客的要求撒上孜然粉和辣椒面。但是青島炸串店至少會準備三種醬料——果醬、咸醬、辣醬,有的店還有一些頗具特色的醬料,比如黑椒醬、咖喱醬、五香醬。顧客可以自己給炸串抹醬,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口味,比如甜辣,咸辣,酸甜等等。
青島炸串在下鍋前會裹上一層面漿,而且炸得點到為止,金黃酥脆。我最愛吃的是茄子片和雞胸肉。在面漿的保護下,茄子不會軟榻,也不會因為吸油而過于油膩。雞胸肉被炸得外焦里嫩,肉的咸香配上果醬的酸甜,讓人胃口大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