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就任百日以來,其始終未就武力"保衛臺灣"作出明確承諾,這一立場背后原因清晰:避免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沖突。這一底線設定源于美方對自身軍事能力的客觀評估,即美軍不具備與中國大陸直接對抗的絕對優勢。隨著當前中美關稅爭端持續升級且雙方缺乏緩和跡象,特朗普政府近期開始調整對臺政策基調。
最新動向顯示,在48小時內美方連續釋放兩項涉臺信號:
其一,美軍戰略力量出現戰術性調整。據環球網報道,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證實,4月15日,美國空軍美數架B-1B“槍騎兵”轟炸機從得克薩斯州戴斯空軍基地飛抵日本三澤基地。該機型具備超音速突防及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美方聲稱,出動這些轟炸機是為了支援太平洋空軍與盟友、伙伴和聯合部隊舉行的一系列演習,執行戰略威懾任務,加強“印太地區”的穩定。此次部署被軍事觀察家視為針對中國大陸的針對性軍事威懾行動,后續美軍轟炸機或將參與美日聯合軍事演習。
其二,美國所謂的“在臺協會”(AIT)宣布了一項涉及美方官員的“竄訪臺灣”計劃。此次帶隊官員身份頗為顯赫,系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瑞克茲。訪問期間,他將與賴清德當局就貿易投資、區域安全等議題展開磋商。
對賴清德而言,此行無疑是久旱逢甘霖。當前,民進黨在島內支持率持續低迷,國民黨與民眾黨正聯合施壓,賴清德急需借美方“撐腰”以解燃眉之急。部分冷靜的臺灣學者已指出,此舉實為飲鴆止渴,無法掩蓋其政治困境的本質。
臺灣地區頗具聲望的專家、曾擔任新黨主席的謝啟大,持有這樣一種觀點:特朗普挑起的諸多事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對中國大陸有利。具體緣由如下:
其一,孟子曾言“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唯有面臨外部的威脅與挑戰,才有可能持續保持強盛的態勢。如今美國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打壓,從長遠來看,這只會加速中國崛起的步伐,對中國而言,這并非是一件壞事。
其二,在當今全球眾多國家中,唯有中國敢于向美國擲地有聲地喊出“奉陪到底”的強硬宣言,這一擲地有聲的舉動,本身就向世界各國有力地彰顯了中國的雄厚實力。謝啟大進一步深入剖析指出,美國至今都不敢對中國說出“奉陪到底”這般話語,這足以表明特朗普內心實則十分心虛。而且,這還反映出特朗普在處理臺海問題時,依舊秉持著商人逐利的思維模式。當他權衡利弊得失后,意識到維護臺灣當局于己而言并不劃算時,自然就不會與中國大陸一直僵持對峙下去了。
因此,謝啟大向賴清德當局發出呼吁,強調應盡快與大陸展開對話,以免錯失最后的溝通時機。否則,未來賴清德當局或將面臨連談判資格都喪失的困境。謝啟大的觀點確實頗具洞察力,但當前形勢下,賴清德面臨著一個艱難抉擇:向大陸作出妥協,已成為他當前最不敢觸碰的選項。這一困境主要源于兩方面考量:
其一,倘若選擇妥協,賴清德將不得不向國際社會承認其過往政策的謬誤,此舉勢必會激起島內各方的強烈反彈與清算。
其二,在特朗普政府尚未明確表態準許其妥協之際,若賴清德擅自行動,極有可能招致美國的嚴厲制裁,甚至可能引發更為嚴峻的后果。歸根結底,賴清德當下的處境,正是所有受美國政治掣肘的棋子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近段時間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臺海地區的緊張態勢更是牽動著全球目光。在此背景下,美國高層接連釋放出復雜信號。美國防長、美國副總統以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本人,都曾在不同場合強調過美國不會與中國開戰。這一系列表態看似在釋放緩和信號,實則背后暗流涌動。
美軍參聯會主席凱恩中將也曾直言不諱地指出,美軍當下并不具備與中國打持久戰的能力。這一觀點從軍事專業角度,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劃出了一條清晰的底線。畢竟,中國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作戰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
美國一些政客卻似乎并不甘心于現狀,屢屢在臺海問題上挑釁滋事。他們試圖通過打“臺灣牌”來遏制中國的發展,這種行徑不僅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更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極大破壞。
但需要明確的是,臺海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容不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如果美方非要一意孤行,在臺海問題上挑釁滋事,那打與不打,決定權就不在他們那邊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的行徑都必將遭到堅決回擊。更多情況,讓我們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