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美烏談了一輪又一輪,在美國的調解下,俄烏在戰場上打得更兇了。為何美國的調解起到了反效果?與作戰初期相比,俄軍的戰術發生了哪些變化?
據外媒報道,美總統特朗普對其主導下的俄烏談判“充滿信心”,還設置了一個停火的“最后期限”,但拒絕給出具體的截止日期。諷刺的是,經過美方的調解,俄烏之間非但沒有放下矛盾,打得甚至比調停之前更猛烈了。
美總統特朗普為停火設置了最后期限
俄軍2枚戰術導彈“打痛”烏軍
就在特朗普放出所謂的“停火期限”之前,俄軍發射2枚“伊斯坎德爾-M”作戰戰術導彈,對位于烏克蘭蘇梅市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精準打擊。
其中一處目標十分特殊,是烏軍事指揮人員的會議地點,當時包括烏軍高層、烏克蘭安全局官員以及北約軍官等重要人物全部在場,為烏軍的“戰斗英雄”舉行頒獎典禮。
俄軍戰術導彈襲突破了北約的反導系統,打死了超過60名烏軍人員,并造成了上百人受傷。
俄軍的這次襲擊,不僅對北約和烏克蘭之間的合作是一次重創,也反映出相比于正面戰場上的推進,俄軍開始更頻繁地發動“斬首”行動來進行威懾。
這種轉變符合當前俄軍面臨的形勢:早期階段,俄軍主要依賴大規模正面進攻來占據地盤。
但隨著戰事持續,其資源消耗增加,再加上繼續占領更多烏克蘭領土,可能會招致北約方面難以預料的抵制,因此俄方想要調整策略,轉向針對敵方指揮系統和關鍵人物實施精確打擊,以癱瘓對手決策能力。
此外,俄軍使用“伊斯坎德爾”導彈等高精度武器,有效打擊特定目標的戰果,可以說真正打在了烏軍“最痛的地方”,極大地削弱了烏軍的組織能力和士氣,在未來的談判中爭取更多籌碼。
俄軍高精度武器的威力逐步顯現
美國的調停起到了反效果
除了烏克蘭的損失正在與日俱增之外,特朗普政府這邊也有些難堪,盡管美國曾在沙特利雅得推動了會談,并聲稱取得了不少共識,但各方的核心訴求仍存在巨大差異。
對于美國來說,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停火實現戰略收縮,減少對烏克蘭危機的直接卷入;對于烏克蘭來說,則希望通過談判獲得安全保障,并恢復被占領土;對于俄羅斯來說,更傾向于尋求與美國達成戰略平衡,并在歐洲安全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矛盾導致談判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
還記得特朗普曾在上任前表示,要在24小時內停止俄烏沖突,但直到真正介入其中之后,美方才發現,他們不僅搞不定普京,甚至連搞定澤連斯基都不太有把握。
與此同時,俄烏雙方高度缺乏互信,不敢在戰場上真的停火,尤其是俄方擔心烏克蘭會趁機得到喘息的機會,因此下手只會越來越狠,進一步破壞了雙方的信任基礎。
為了挽回顏面,特朗普政府只好不斷向外界表現出調解意愿,但卻給不出什么明確承諾,長此以往,只會使得調停效果大打折扣,美國的信用岌岌可危。
俄烏沖突沒有因為談判而緩和
美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美方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雖然在“拱火”上非常有經驗,但在“講和”上只不過是初學者。
如今的俄烏沖突,走向已經不是美國能有效控制的,這不僅損害了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也暴露了其對復雜地緣政治問題的處理局限性,尤其是當美國提出的“心理期限”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時,其公信力受到廣泛質疑。
美國開始為深度介入沖突付代價
這毫無疑問將迫使美國需要重新評估其在該地區的長期戰略,并考慮是否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然而,隨著戰爭持續時間延長,美國面臨的經濟和政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進一步限制了其政策選擇空間。
美方介入沖突還引發了和歐洲國家之間的“信任危機”,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直接影響到歐洲安全格局的情況下,如何協調盟友利益成為一大挑戰。
俄烏表面和美國保持著密切的接觸,實際上各有各的算盤,雖然當前的局面已經非常復雜,但對于美國來說,麻煩可能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