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誰還接盤不動產?現金才是真大爺!”這話糙理不糙的論斷,揭開了當下財富邏輯的巨變:
當M2突破305萬億卻撬不動CPI(2024年8月同比僅漲0.6%),當股市人均年虧5.6萬、樓市成交凍結成常態,手握現金的人群正悄然收割兩大時代紅利。
第一重偷笑資本叫“通縮時代的硬通貨”。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超發貨幣的72%在銀行間空轉,老百姓捂著錢包不敢花——社零增速連續8個月低于3%,居民存款卻以每月1.2萬億的速度攀升。這種“錢印得多卻花不動”的怪象,讓現金的購買力不降反升。
上海靜安區的李阿姨算過一筆賬:2022年3000元能買50斤豬肉,現在同等金額能買65斤;北京朝陽群眾更發現,三甲醫院專家號黃牛價從800元跌到300元,學區房中介費從3%砍到1.5%。
這種“現金越來越值錢”的體驗,在鄭州、石家莊等二線城市更夸張——當地二手房掛牌價較2019年跌去40%,但菜市場里10塊錢能拎回三天的菜籃子。
經濟學家說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最樸素的生存智慧:與其讓錢在股市、樓市里縮水,不如捏著現金等物價繼續下跌。
第二重偷笑底氣來自“鐮刀揮下時的逃生通道”。
2024年全國斷供房數量同比激增217%,杭州未來科技城一套500萬的房子,現在300萬都難出手,但手握現金的人卻能冷眼旁觀這場資產貶值風暴。
更絕的是“逆周期撿漏”的機會:深圳前海某科技公司老板,趁著同行拋售設備,用800萬現金抄底了市價1500萬的生產線;上海虹橋法拍房市場,有人用市場價6折拍下被銀行處置的豪宅。
這種“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操作,沒點現金流根本玩不轉。就連最保守的銀行都開始對現金大戶獻殷勤——某股份制銀行推出“500萬存三年送私立醫院體檢套餐”,另一家更是承諾“千萬存款客戶配專屬直升機救援”。
但現金的真正威力,藏在那些看不見的博弈里。
北京國貿三期的一場私人酒會上,某地產商二代透露:“家里屯了2個億現金就等房企爆雷收項目?!边@話不是吹牛——2024年全國土拍流拍率高達38%,蘇州工業園區一塊宅地三次流拍后,被現金買家以起拍價7折拿下。
更刺激的劇情在港股上演:李寧、安踏等消費股股價腰斬之際,神秘資金單日掃貨20億港元,業內人士透露:“這都是內地現金大戶在跨市場收割。”
就連看似保守的存款,也在通脹預期逆轉中變身武器:2025年3月四大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跌破2.5%,但比起股市年化-12%的收益,存銀行反而成了“高風險時代的避險動作”。
當然,現金為王的故事里也有血淚教訓。南京某外貿老板2023年咬牙變現三套房套現2000萬,被親戚嘲笑“錯過樓市反彈”,結果一年后同小區房價再跌25%,親戚的紙面財富又蒸發500萬,他反倒用這筆錢盤下倒閉競爭對手的海外渠道。
這種對比印證了北師大研究結論:在資產通縮周期,持有現金家庭的財富波動率比投資房產家庭低47%。
就連最剛需的購房者都在覺醒——貝殼研究院調查顯示,35%的準買家選擇“持幣觀望”,比2022年增加18個百分點,“等房價再跌10%”成了看房時的標準話術。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現金早已不是“貶值”的代名詞。當一線城市二手房均價跌回2019年水平,當信托暴雷、理財虧本成為常態,那些攥著現金的人,反而在通縮浪潮中站穩了財富金字塔的腰部。
就像深圳華強北的電子元件批發商老陳說的:“以前覺得現金是廢紙,現在發現它是氧氣瓶——行情越差,喘氣越需要它?!?/p>
這話或許不中聽,但看看鄭州0元起拍的法拍房、杭州打六折仍流拍的商鋪,誰還敢說現金不是這個時代最硬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