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3日,由重慶移通學院團委主辦的第四屆“綦跡之境”城市生存挑戰賽在綦江城區與奇妙村火熱開展,打造了一場青年關于城市生存、傳統文化與個人成長的“沉浸式特色育人課堂”。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36名學生在2天1夜的“極限挑戰”中,面對無通訊設備、零啟動資金的限制條件下,憑借團隊協作與勞動教育實踐,穿梭于綦江城區與奇妙村的街巷田野,以腳步丈量城市文脈,以雙手觸摸非遺匠心,將城市探索、非遺傳承與生存教育深度融合,引發社會對新時代青年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和培養的廣泛關注。
打破社交堡壘 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城市生存:從 “溫室” 到 “市井” 的認知重塑
“當第7次求職被拒時,我們蹲在路邊復盤了20分鐘。”在城市生存挑戰賽首日,綦江城區的大街小巷成為學子們的“生存課堂”。他們通過打臨時工、街頭才藝展示、使用個人專業技能等方式賺取生存經費,打破社交堡壘,突破成長困境。隊員唐長爽在賽后回憶初次求職的窘迫說到,“我們剛開始在店門口徘徊了很久,互相打氣才跨進了第一家店,后面不停的向奶茶店、餐館老板推銷自己,直到第8 次嘗試才獲得在小吃攤工作的機會。”從餐館服務員、街頭主播到約拍攝影師,6支隊伍累計完成117次求職,從靦腆溝通到主動爭取,在被拒絕與堅持中提升溝通技巧與抗壓能力。
突破成長困境 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村落探秘:在非遺與勞作中觸摸文化印記
“這是我吃過‘最有故事’的一頓飯。”扛著鋤頭,跟著老師傅在田間翻土,用勞作所得資金購買食材,在田間拾柴,在自行搭建的灶臺生火烹制食物,從手足無措到分工有序,隊員們親歷著“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滿身泥土時,才真正理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實意義”,隊員龐增強感慨。活動當天還融合綦江文化特色,隊員們走進非遺傳承館,體驗綦江版畫雕刻、古法造紙技藝等非遺文化,通過沉浸式的非遺課堂,激勵青年努力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
隊員們親歷著“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 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成長突圍:沖突、協作與自我超越? 讓成長真實發生
重慶移通學院“綦跡之境” 城市生存挑戰賽突破傳統教育模式,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落地,緊扣“五育融合”理念,即“勞動獲取生存資源強化實干精神-非遺技藝傳承厚植文化自信-城市建設探索深化青年擔當-特殊生存環境迫使青年回歸真實人際互動-突破身體運動極限提升耐力培養和堅韌精神”,持續深化 “城市+鄉村”雙場景育人模式,形成“生存挑戰-文化體驗-勞動淬煉”的教育閉環,構建“行走的思政課堂”。本次活動的學生負責人左原源表示:“我們用腳步串聯起綦江的歷史與當下,在城區感受現代商業活力,在奇妙村觸摸非遺脈搏與農耕文明,這正是‘大思政課’的生動實踐。”
城市生存挑戰賽 重慶移通學院供圖
“兩天前我們還依賴手機導航,現在學會用腳步和詢問去認識城市。”活動期間學生累計步行超80公里,完成非遺作品40余件。這些帶著泥土與汗水的“成長數據”,印證著活動的育人實效:當生存挑戰轉化為認知升級,當文化體驗內化為精神認同,當勞動實踐升華為價值追求,城市生存挑戰賽正在不斷實現一種超脫于傳統課堂的育人方式,培養青年學子真正實現從個體到社會的多維價值成長,助力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通訊員:劉全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