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來,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已經在全球市場引起巨大波動。美國不斷調整對華策略進而施壓,而中國也采取了反制措施,外界都紛紛開始擔心貿易戰升級與中美脫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來,關稅戰將全球貿易格局撕裂得溝壑縱橫。此時,很多人開始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關稅戰真的讓中美脫鉤,那中國的產品可能就會不以美元為錨,進而全力發展人民幣支付。那么,當缺少中國產品為錨的美元,是不是意味著美元霸權會崩塌呢?
其實沒那么簡單,之前西班牙銀元、荷蘭盾、英鎊都做過世界貨幣,最終都是因為錯過新一輪技術革命,脫實向虛導致產業空心化,制海權喪失,軍事實力衰落,霸權才被終結。接下來我給大家詮釋下這些曾經的世界貨幣究竟是如何衰弱與崩塌的。以史為鑒,我們自然就能看清美元霸權的底層邏輯。
西班牙銀元是第一個世界貨幣。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發現了銀礦。當時西班牙人強迫原住民用生命挖礦,那時候全球一半的白銀產自這里。西班牙人建了世界首個造幣工廠,他們用壓力機打造出含銀量93.7%的標準化貨幣,正面國王頭像背面十字架,給全球貿易立下硬通貨標準。
每年春天,滿載白銀的艦隊從加勒比海出發,在颶風與海盜的圍獵中橫渡大西洋,每年有幾千萬比索白銀抵達歐洲,這條白銀高速公路讓西班牙成為歷史上首個世界央行。當時明朝缺白銀,西班牙人抓住這個痛點,用大帆船把美洲白銀送到中國,換取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
美洲白銀涌入世界各地,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歐洲小麥價格暴漲。西班牙用白銀買空了歐洲的戰爭能力,荷蘭大革命的軍費、英國海軍的軍費都用西班牙銀元支付,就像今天跨國交易大都用美元支付一樣。直到無敵艦隊覆滅,西班牙人的貨幣霸權開始瓦解。
加上西班牙殖民地的銀礦品位不斷下降,開采成本飆升。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發動貨幣戰爭,阿姆斯特丹銀行推出純度99.9%的荷蘭盾,截胡全球貿易結算。17世紀,在馬尼拉,數萬中國商人被重開,導致白銀斷流,明朝經濟崩盤。18世紀,英國開始用黃金鎖定英鎊價值,世界轉向金本位,西班牙人還沉迷白銀不能自拔。
于是,英國人用英鎊匯票架空美洲白銀結算,在加勒比劫掠西班牙運銀船,用工業品反向傾銷掏空西班牙的實體經濟。西班牙的主權債務連續違約,西班牙銀元就徹底成為歷史。
緊隨其后的第二個世界貨幣是荷蘭盾。十七世紀初,荷蘭控制歐洲70%海產品貿易,荷蘭人用流水線造船,零件標準化,交付快,成本低,阿姆斯特丹船廠年產1000艘商船,壟斷了歐洲造船業。阿姆斯特丹銀行接受各國存款,按含銀量兌換成荷蘭盾,發明支票清算系統,跨境結算只需要3天,允許用存款憑證直接交易,建立世界上首個信用貨幣體系,類似現在的SWIFT體系。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盾開始大規模用于國際貿易。東印度公司IPO募資650萬荷蘭盾,用股票分紅權做抵押發行戰爭債券。荷蘭人在東南亞建起幾十個武裝據點,壟斷肉豆蔻與丁香貿易,控制全球80%香料貿易。
當時的中國明朝缺白銀,荷蘭人用白銀換中國的瓷器,然后用瓷器在非洲換奴隸,再用奴隸到美洲挖銀礦,形成閉環。荷蘭直接壟斷黑奴貿易,大港口的貿易需求容易催生金融產業,阿姆斯特丹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可以說,荷蘭用貨幣霸權割韭菜,是美國人的師傅。荷蘭央行將貸款利率壓到4%,其他國家都在10%以上,這操作吸干了倫敦、漢堡的黃金儲備,西班牙被迫用荷蘭盾支付軍費。
那時東印度公司建立全球首個商業情報網,商船帶回的不僅是貨物,還有各地物價數據,交易所實時更新港口的商品報價,提前3個月預判大宗商品價格,高拋低吸賺差價。而且荷蘭人搞了不少金融衍生品。比如郁金香期貨,海運保險期權,天氣衍生品給漁船買風暴保險,主權CDS。但是荷蘭人太喜歡做生意,太喜歡玩金融了,在軍事力量方面投入不足,本土體量太小,缺乏戰略縱深,抗風險能力太弱。
隨后,四次英荷戰爭讓荷蘭元氣大傷,荷蘭商船為省錢不配火炮,經常遇襲損失慘重。荷蘭郁金香泡沫破滅,造船業衰落,產業空心化,資本市場卻過度發達,引發系統性風險,國債市場崩盤,利率飆升,東印度公司股票淪為廢紙,老百姓開始屯黃金,不相信金融產品。這和最近幾年黃金大漲,美元信用崩塌類似。
緊接著英國開啟工業革命后,成為新的世界工廠。荷蘭造船業被英國鐵甲艦淘汰,紡織業被印度棉布沖擊,荷蘭沉迷于金融業,產業空心化問題很嚴重,有點像美國的脫實向虛。荷蘭靠造船與金融創新崛起,卻因沉迷套利被蒸汽機革命淘汰,郁金香泡沫讓荷蘭錯過工業革命。荷蘭盾隨著海軍衰落而衰落,現在美元和十幾艘航母深度綁定,等到制海權制空權沒了,美元自然也會真正衰落。
再來看看第三個世界貨幣是英鎊。17世紀英國議會砍斷王權鎖鏈,商人集團在1694年干了一票大的,成立英格蘭銀行,戰爭融資變成了生意。英國人發明了國債永動機。七年戰爭期間,英國國債飆升,但利率卻從6%降到3%。因為用議會信用背書,讓全球資本相信借給英國穩賺不賠,而法國卻因為打仗信用破產引發大革命。
1717年,牛頓,就是那位被蘋果砸中的天才,擔任鑄幣局長時,干了件大事,廢除白銀流通,將英鎊與黃金鎖定。英國商人用棉布換非洲奴隸,運到加勒比種甘蔗,返程時滿載蔗糖與白銀。18世紀,英國人靠這套三角貿易暴富,所有利潤最最終流入倫敦CBD。當時我們大清朝一直是貿易順差,中國對白銀的渴求掏空了歐洲銀庫。
為了逆轉貿易順差,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鴉片,賣到中國換白銀,再采購茶葉絲綢返回歐洲。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前,英國每年從中國賺走600萬兩白銀。瓦特改良蒸汽機后,英國制造業開始騰飛,棉紡廠效率是印度手工作坊的50倍,到1850年控制全球90%棉布貿易。。
1816年《金本位法案》頒布后,英鎊開啟全球收割模式。倫敦金融城發明的匯票貼現系統,堪稱19世紀的SWIFT系統。1895年英美爭奪委內瑞拉,英國央行突然拋售美國國債,導致紐約股市單日暴跌5%,美國被迫認慫,國務卿奧爾尼哀嘆:在倫敦的金融大棒下,我們連殖民地都保不住。
英國用400萬英鎊抄底蘇伊士運河44%股份,控制東西方貿易咽喉。埃及政府表示抗議,英國艦隊直接炮轟亞歷山大港,用金融控股加軍事威懾實現霸權。后來美國有樣學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1914年英國為籌軍費暫停黃金兌換,相當于自廢武功。一戰結束時,英國欠美國47億美元債務,紐約取代倫敦成為全球資本避風港。美國軍火商拿著英鎊在英國央行兌換黃金,直接抽走英國國庫6500噸黃金儲備。
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班科超主權貨幣方案,被美國財長懷特用美元=黃金的方案碾壓。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力大幅衰弱,殖民地紛紛獨立,工業產值不到美國的零頭,自然在談判桌上,也就喪失了話語權。1956年,英國聯合法國出兵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卻被美國凍結英鎊儲備并拋售英國國債。英鎊一周暴跌15%,首相艾登被迫撤軍,美國爆了1895年的一箭之仇。
可以看出,貨幣霸權的底層邏輯始終是航母+資本。英鎊退居二線之后,美元登上歷史舞臺。布雷頓森林會議后,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相當于讓美國成為全球央行,美聯儲隨時可以超發美元,各國要用美元必須儲備美國國債,跨境結算必須經紐約清算系統,就是SWIFT的前身。
還有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美國援助歐洲戰后重建。美國給歐洲送去130億美元重建資金,但是是有條件的,條件比高利貸還狠。55%資金必須購買美國商品,接受國必須開放金融市場,華爾街資本趁機吞并歐洲銀行,各國必須用美元結算煤炭鋼鐵。
1950年美軍登陸仁川,日本成為軍需生產基地,全球資金涌入美元避險,美國黃金儲備占全球75%。當尼克松在1971年結束美元金本位體系,很多人以為美元完了,但美國又搞了個石油美元。沙特只用美元結算石油,賣石油賺的錢購買美國國債,美國保障中東王爺們的安全,到1980年,OPEC國家80%石油交易用美元,全球央行美元儲備暴增。美國為維護石油美元,先后發動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懲罰不聽話的代理人,換成聽話的。2011年制裁伊朗,就是因為石油交易敢用歐元和黃金結算。
美國通過加息降息制造全球金融危機,通過降息放水,美元熱錢涌向新興市場,養肥了再宰殺,比如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白手套組團到泰國收割,危機后再抄底優質資產,比如石油危機后低價收購拉美的核心資產。
可以說,美元能橫行霸道,靠的是制海權和制空權,還有對尖端科技的掌控。米國軍費超過后面11國總和,海外幾百個軍事基地,F-35戰機生產線與美債收益率相關。3納米的芯片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美元霸權的物理載體。全世界大部分高端芯片依賴美國技術,華為當年的麒麟芯片多好用,被制裁后手機份額暴跌。
同理,當下英偉達A100芯片禁運直接鎖死他國AI發展,這叫算力殖民。然后利用文化洗腦,打造一套贏學系統,培育達特利領班。而中國和歐洲發展新能源車,主要目的是保障能源安全,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
最近這幾年金價大漲,因為黃金正在取代美元成為避險首選。所有金融霸權都始于技術創新,終于路徑依賴。之前西班牙靠殖民紅利,控制銀礦建立貨幣霸權,因為無敵艦隊團滅衰落。荷蘭靠造船業和壟斷海運建立霸權,因為金融泡沫、產業空心化,和英國的戰爭中失去制海權而衰落。而英國靠工業革命崛起,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衰落。美國先是成為世界工廠,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為最大債權國。
總之,之前幾個國家貨幣霸權衰落,根本原因還是軍事霸權衰落,歸根結底是叢林法則,誰胳膊粗誰是老大。同理,這次關稅戰自然不會直接終結美元霸權,但大家要知道的是,其實不是中美關稅戰讓美元霸權崩塌,而是美國感受到美元霸權出現了崩塌的風險,這才發動關稅戰。只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美帝莫再欺少年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