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鹽田區大梅沙海域出現形似塑料袋或氣球的水母生物,引起公眾關注。專家提示,此乃水母群體,具有毒性,務必謹慎遠離。
據大梅沙海濱公園負責人魏鵬程介紹,水母主要分布于防鯊網及周邊海域。公園已自四月一日起啟動廣播循環播報,提示游客在防鯊網內安全區域游泳。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客流高峰,公園計劃于五一假期前完善沙灘急救站及醫務室,配備專業醫護人員,啟動完整急救體系。針對水母活動規律,公園已建立季節性防控機制,增加巡邏頻次,強化應急處置,形成常態化防控。
海洋環保專家劉志冰指出,水母爆發與近期海洋環境變化密切相關,如海水富營養化導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水母提供充足食物。公眾應以科學態度看待此現象,理解水母作為海洋健康“晴雨表”的生態價值。
大梅沙海濱公園溫馨提示:游泳時請注意觀察水面,如發現水母,應立即避讓。若不幸被蜇傷,請盡快遠離事發海域,用清潔海水清洗傷口(禁用淡水),并立即前往醫務室處理。特此通告。
深圳海域出現有毒水母到底是什么原因?
近期深圳大梅沙海域水母暴發事件,是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的典型信號。結合科學分析與實地觀察,其成因可歸納為以下五因素。
第一、海洋的“營養過載”危機,隨著人類生活的范圍的擴大,大量的生活污水、農業化肥和工業廢水等排放,導致海水中的氮、磷含量嚴重超標,導致能大量的浮游生物出現爆發性增長。
由于藻類的大量繁殖,引起了海洋生態系統出現連鎖反應,藻類的遮光和消耗氧氣,為海洋中的水母提供大量的食物,引起海洋中的水母集體上浮,產生嚴重的惡性循環。
第二、水母的“溫床擴張”,全球變暖使海水溫度升高,水母代謝加快、繁殖期延長。原本局限于熱帶的水母(如霞水母)逐漸向亞熱帶擴散,深圳海域成為其新棲息地。
海洋酸化對其他生物(如貝類、珊瑚)造成生存壓力,但水母對酸化環境的耐受性更強,形成“此消彼長”的生態位替代。
第三、人類活動導致海洋水摸爆發,我們都知道在海洋中生態鏈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人類的大量捕撈導致海洋中水母的天敵種群數量降低,從而導致大量水母幼體存活,造成水母種群數量不斷擴張。
不僅如此,在海邊人類還建設了防波堤、人工魚礁等設施為水母螅狀體(附著態)提供大量附著基,使其繁殖效率提升數倍。
第四、水母的繁殖與適應的“雙重優勢”,水母通過“水螅體-水母體”世代交替,水螅體可橫裂生殖產生大量碟狀體(幼體),短期內實現種群指數級增長。水母對低氧、富營養化環境的適應力遠超其他海洋生物,生態失衡時易成為“贏家”。
第五、潛在的外來種威脅,倘若水域出現不明新物種的水母,很可能是外來入侵物種,由于在當前水域沒有天敵,導致水母種群出現大規模繁殖現象。
總之,造成水母大規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根據專家的分析,給大家提出警告,為了避免大家遭遇水母攻擊,建議大家不要靠近當地水域。
如何應對大規模水母出現?
當大規模水母出現,大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畢竟在自然界中,水母看似漂亮,但是其身體攜帶大量的毒素,一旦遭遇水母攻擊,其潛在威脅是非常可怕的。那么應該如何預防水母大規模出現?
第一,在海邊浴場附近安裝高密度防鯊網,可以有效的阻止水母進入海邊近海的游泳區,有效的防止水母靠近海邊攻擊人類。
第二、通過海洋衛星與無人機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實時追蹤水母漂移軌跡,預測暴發區域。實現提前預警,當地相關部門可以做到提前預防。不僅如此,研發激光設備破壞水母觸須或DNA,減少種群密度。
第三、嚴控陸源污染物(農業化肥、生活污水)排放,減少富營養化。通過有效的控制做到海洋污染治理,實現海洋生態修復。
第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在海洋中適當的控制水母天敵,通過天敵的有效控制,實現生物預防作用,從而有效控制水母種群數量,讓其在一個安全的范圍內,
據悉,為了預防水母的威脅,深圳大梅沙計劃五一前完善沙灘急救站,配備抗水母毒素藥品(如醋酸、抗組胺劑)。
最后
大規模水母暴發已成為全球海洋生態系統中日益嚴峻的問題,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的鮮明警示信號。解決這一問題,僅靠末端治理實屬杯水車薪,必須構建從源頭治理到末端應急的閉環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