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現在的好萊塢大佬們最怕接什么電話嗎?就是北京凌晨兩點鐘打來的國際長途。這話可不是我瞎編的,迪士尼CEO鮑勃·艾格今年三月在股東會上親口說的,他說現在手機一響看見中國區號就肝顫——咱們這邊隨便調幾個進口片配額,就能讓好萊塢股票市場抖三抖。您看今年四月份《哥斯拉大戰金剛2》在中國剛拿到1.3億美元票房,轉頭迪士尼就宣布砍掉三個漫威項目,這可不是巧合。
這事得從二十年前說起。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那會,咱們銀幕上放的十部大片有九部半都是好萊塢的,《泰坦尼克號》當年在中國卷走3.6億票房,相當于現在30個億都不止。那時候美國人在談判桌上翹著二郎腿說,每年必須進口他們34部分賬大片,就跟往咱文化陣地發射34枚導彈似的。
可您猜怎么著?去年《流浪地球2》全球票房沖到7億美元,直接把《阿凡達2》擠出了中國春節檔。現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都不稀罕模仿漫威電影了,他們宿舍里貼的都是《封神三部曲》的拍攝手記。這轉變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您知道咱們國產電影現在玩的是什么套路嗎?叫‘農村包圍城市
再反攻好萊塢’!
去年有個事特有意思。美國拍了個《奧本海默》,里面暗搓搓貶低咱們的科學家。結果這片子在中國上映時,觀眾發現IMAX廳全被《長安三萬里》包圓了。您去豆瓣上看,有網友神評論:‘李白喝頓酒的功夫,就把奧本海默的原子彈拆成二踢腳了’。這話聽著解氣,可背后是實打實的產業升級——咱們動畫制作水平現在能把好萊塢按在地上摩擦。
說到這配額戰,那真是刀刀見血。您知道現在進口片要過哪三關嗎?第一關叫‘價值觀安檢’,去年有部美國特工片,就因為有個鏡頭是自由女神像背后藏著導彈發射井,直接被卡了三個月。第二關叫‘檔期狙擊’,去年國慶檔本來有部漫威電影要上,結果《志愿軍:存亡之戰》提前三天定檔,漫威那片子到現在都沒排上號。
最絕的是第三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您還記得當年《功夫熊貓》怎么用中國元素賺中國人錢嗎?現在《雄獅少年》在北美上映,老外排隊學粵語喊‘醒獅!醒獅!’。索尼影業去年偷偷找上彩條屋,說要合作開發《西游記》動畫宇宙,條件就一個——得用中國導演當總舵主。
這背后的賬本可精彩了。2012年咱們每年要給好萊塢分賬小30個億,現在倒過來了,美國六大電影公司每年得從中國市場拿回至少15億美元才能不虧本。您知道現在好萊塢編劇最怕什么題材嗎?就是拍中國不好的內容——分分鐘讓你片子進不了東亞市場。有個美國制片人跟我吐槽,現在劇本里但凡出現中餐館,都得找三個漢學家審核有沒有‘不當隱喻’。
不過咱也別高興太早。您知道現在橫店影視城最缺什么人才嗎?既不是導演也不是演員,而是能寫硬核科幻的本土編劇。去年有家公司開出百萬年
薪,結果招來的人寫的太空站劇情,還不如中學生物理競賽題復雜。這說明什么?硬件咱們追上來了,軟件還得猛補課。
再看年輕人這塊,事情更有意思。B站上有個00后UP主做了個視頻,把《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混剪,彈幕刷得最多的是‘終于不用看美國人拯救世界了’。但轉頭他們又去奈飛追《三體》電視劇,氣得騰訊視頻總裁在行業會上拍桌子。這代年輕人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把文化自信給建立了。
要說這文化戰的勝負手,我覺得在下一代技術革命。您知道現在中影集團在憋什么大招嗎?他們在搞‘虛擬制片生態鏈’,簡單說就是讓導演戴著VR頭盔在天宮空間站取景。等這套系統成熟了,咱們拍科幻大片的成本能降到現在十分之一。到那時候,就不是咱們求著進口好萊塢技術,而是好萊塢得來橫店交專利費了。
最后說個暖心的事。去年云南有個山村小學,孩子們用手機拍了個《我的校長是外星人》的微電影,居然在戛納拿了新銳獎。這片子成本不到五千塊錢,用的設備是小米手機加穩定器。您說這是什么?這就是文化自信的種子,比任何進口大片都有生命力。所以啊,這場銀幕上的文化博弈,咱們不僅要在票房上打贏,更得在人心上種下自己的故事基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