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中心用兩年時間,詮釋了粵港澳大灣區“合則生利”的深層邏輯,為 “一國兩制”實踐寫下生動注腳。
2025年4月18日,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簡稱空港中心)迎來封關運作兩周年。作為全球首個直達機場空側的跨關境海空聯運項目,空港中心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軟硬聯通:灣區融合的“創新標桿”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的國家戰略。空港中心自2023年4月18日封關運作以來,依托“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乘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已成為國家戰略下區域協同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在“硬聯通”層面,空港中心以海空聯運,串聯起香港機場的全球航線網絡與大灣區的制造業集群,貨物從空港中心到香港裝機最快僅需14小時,構建起一條“灣區制造”直通全球的空中絲綢之路。
在“軟銜接”層面,空港中心通過跨境安檢前置、海關監管互認等創新模式,突破兩地規則壁壘,實現香港機場貨站功能首次延伸至內地,相關項目獲得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首批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優秀案例等全國性榮譽。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點名”建強空港中心平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連續兩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空港中心,稱其為“創新合作機制發展的最佳示范”。
2025年3月18日,東莞市委書記韋皓率團拜會李家超。雙方表示,將加快空港中心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項目能級,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典范,共同寫好大灣區建設這篇“大文章”。
貨通全球:灣區制造的“黃金通道”
空港中心不僅是規則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更是推動產業發展、提升經濟效益的“加速器”。
兩年來,空港中心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累計進出口貨值突破240億元,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外貿企業超1000家,商品貨類擴展至900余種,物流成本下降30%,時效提升20%。
2025年第一季度,空港中心表現亮眼,完成進出口貨重同比增長132.23%,貨值同比增長100.71%,進口業務增長尤為顯著。目前,香港國際機場的三大貨站已進駐空港中心,超過20家航空公司及125家國際貨運代理在空港中心營運,可覆蓋全球220個航點。
同時,空港中心還為進一步深化兩地產業和經貿合作搭建了新的橋梁,推動兩地衍生“香港研發+東莞轉化”“香港服務+東莞制造”等全新模式,助力合作產業轉移闊步邁入“前研后產”、雙向賦能的新階段。
當前,東莞港務集團正全力推進空港中心長遠計劃建設,充分發揮灣區制造和香港航空優勢,打造全球最先進、最智能的空港物流園。
據介紹,長遠計劃主地塊預計于2025年7月動工,2026年年底建成。全面投產后,每年可處理貨物100萬噸,年貢獻外貿貨值7000億元。
雙向奔赴:莞港合作的“人文畫卷”
東莞與香港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脈相連,二者淵源深厚。
空港中心的成功,不僅實現了東莞與香港的“軟硬聯通”,更是文化與人才的交融。隨著空港中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香港同胞選擇扎根東莞,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浪潮。
東莞進明國際貨運公司負責人林志偉說:“為了更好地承接空港中心業務發展,我們已將倉庫面積從500平方米擴大到5000平方米。我對空港中心非常有信心,我和家人以及公司團隊已經從香港搬到東莞居住。”
東莞港空運供應鏈公司陳仲賢說:“作為一名香港同胞,自從和家人一同從香港搬到沙田居住后,我加深了對這邊文化的認識,也親身感受到東莞和諧包容的城市氛圍,以及空港中心為大灣區協同融合做出的貢獻。”
據介紹,空港中心未來預計創造就業崗位6000余個。在莞港兩地良好的基礎土壤上,架起一座“連心橋”,推動莞港兩地人文交流更長遠、深厚。
從機制突破到產業共贏,從貨暢其流到人心相通,空港中心用兩年時間,詮釋了粵港澳大灣區“合則生利”的深層邏輯,為 “一國兩制” 實踐寫下生動注腳。
站在兩周年的新起點,這座“超級引擎”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廣的維度,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騰飛。
歡迎過留言,提供新聞線索,投稿可發送至hangwuzhoukan@126.com
本期編輯:Effy 審發:王禹
(點擊小程序卡片,查詢船東精品航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