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上萬的養老金,有人卻只有1000多,差距到底在哪里?五個原因很現實。
我們都知道現在養老保險分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但實際上,按養老金高低,可以分為四種,分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城鄉居民。
之前經濟學家陸挺說約7%的人養老金在6000元以上,大概是980萬人左右,主要是公務員群體和一部分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平均養老金大概3200元,城鄉居民平均養老金240元左右。
今天就不說城鄉居民了,只說說城鎮退休職工之間的養老金差距,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從大的方面來看,兩個原因,一個是制度紅利,體制內享受著制度紅利,養老金替代率超過80%,一些人甚至超過了100%。即便是體制內的一個普通員工,到退休后,都能拿到不錯的養老金。
另一個是個人能力,企業職工享受不到體制內的紅利,那就只能憑個人能力了。能力強,工資高,繳納的多,拿到的養老金自然就多。
當然,如果更細一點來講,有五個原因。第一個是繳費年限。在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里面,就有一個繳費年限。繳費年限越長,養老金就越高。
體制內不用說了,之前的一些人中專畢業就進入體制內,現在20多歲大學畢業進入體制內,工作穩定,干到退休,繳納年限三四十年。
而體制外的人群,工作不穩定,經常斷繳。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按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交。所以,繳費年限的差別,就可以讓養老金拉開兩三倍的差距。
第二個是繳費基數,別看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好像不是很高,但他們有各種津貼補貼,還有年終獎等等,繳費基數是以這些收入之和來計算的,超過了100%,有些甚至達到300%。
企業職工就有點慘了,大多數企業為了節省公司成本,都會給員工按60%檔來交養老保險,也就是最低檔。
之前有一個數據,說2022年全國職工養老平均繳費檔次是75檔,也就是按75%來交,屬于非常低的水平。
繳費檔次低,繳納費用少,個人賬戶的錢就少,直接影響到養老金的水平。
第三個是年金的差別。體制內有職業年金,單位交8%,個人交4%,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體制外雖然有企業年金的說法,但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里面又能拉開養老金的差距。
第四個是財政補貼的差別。數據顯示,2023年面向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財政補貼規模分別為7731億元、5991億。雖然企業職工的補貼規模多了1700多億,但企業職工參保規模比機關事業單位大多了。
第五個是計發基數的差別。在計算基礎養老金時,有一個參數非常重要,那就計發基數,它是當地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礎。像上海、北京、深圳的養老金高,原因就是計發基數高。2023年,這三個城市計發基數都超過了1萬元。
所以,很多人都想去大城市交社保,然后在那里辦理退休,這也是很多人出采取社保掛靠的原因。
總結起來就是普通人想拿到不錯的養老金,要么進體制內,如果進不去,那就多交一點,繳納時間長一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