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了多年的Mochen,從未想過一次旅行,會給她的人生帶來如此大的轉折。
Mochen和閨蜜去西藏旅行的時候,因橋塌了道路受阻滯留拉薩。為了不浪費假期,她們臨時決定前往尼泊爾。這個看似隨性的選擇,在幾年后,讓她成為連接尼泊爾手工工廠與中國小眾市場的“帽子買手”。
這是一條比她想象中更“佛系”、但也更艱難的創業路,她在尼泊爾的慢節奏制作和中國消費者旺盛的需求中尋求平衡,不僅改變了尼泊爾工廠、手工從業者的生活,也改變了她的處世哲學和心態。
旅途滯留成為創業的起點
一次滯留,成為了Mochen創業的起點。
2013年,Mochen在鄭州的一家金融公司上班。休假時,她和朋友去西藏旅游。原本她們計劃玩幾天就從拉薩返回鄭州,但路上的一座橋塌了,導致道路無法通行,那段時間機票又特別緊張,她滯留在了拉薩。
“與其坐著干等機票,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尼泊爾玩。”于是,她和朋友踏上了去往尼泊爾的旅程。她回憶,當時是奔著博卡拉去的,那是一個被稱為“東方小瑞士”的地方,風景如畫,生活節奏緩慢,還能體驗滑翔傘。
欣賞完了尼泊爾獨特的自然風光后,她和朋友去了當地的市場,準備買一些小禮物,回國后送給朋友。Mochen對尼泊爾的手工制品印象深刻,零錢包是手工縫制的,包有民族特色,都很好看。
“他們在手工產品上的設計,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人家做不出來的。”她說,老鼠在國內是人人喊打的動物,但尼泊爾人對動物的包容度極高。經常有老鼠在工廠里“大搖大擺”地穿行,設計師因此敢把“人人喊打”的老鼠做成可愛的元素,裝飾在帽子上或其他飾品上。
“在中國戴這些帽子,別人會覺得你穿的是奇裝異服。”她了解到,尼泊爾手工帽的造型百變,有花瓣、動物、幾何拼接等形狀,顏色大膽鮮艷。一些在國內看似“難以駕馭”的設計,卻精準擊中了年輕人“拒絕千篇一律”的心理,她對這些“奇形怪狀”的帽子越來越喜歡。
因為尼泊爾人的慢節奏生活狀態“自由又放松,比在國內上班的狀態放松多了”,之后幾年,她多次去尼泊爾旅游,陸陸續續帶回了一些手工制品,分享給國內的親朋好友。
幾年前,在辭去了大城市的金融工作后,她想到了創業,專門賣尼泊爾的手工制品。
做“顯眼包”生意,小眾帽子也有市場
尼泊爾的手工帽子大多采用羊毛氈材質制作。當地的手工制品會在商業區的小店里出售,產品主要面向游客,數量滿足不了商家大量采購需求。這些手工帽子來自尼泊爾偏僻地區的工廠,于是在和當地人溝通確定工廠地址后,Mochen叫了一輛摩托車,去尋找長期能合作的有穩定貨源的工廠。
她去了一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型工廠。工廠的條件簡陋,環境是開放式的,工人在廠里編織羊毛氈,而外人可以隨時進去參觀,看羊毛氈帽子、杯墊、小包等產品的制作過程。
在這樣簡陋的工作環境下,工人們上班的時候卻是非常快樂的。她記得,那些工人都很認真,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制作,有人一天做30個,也有人一天只做10個。有人做的眼睛離得很近,有的人將小人兒的鼻子戳歪了一點,看著就像是根據心情隨性進行的創作,但是產品色彩明亮豐富,各有特色。
她喜歡這些表情豐富、“不千篇一律”的羊毛氈制品,將它們放到朋友圈和社交媒體推廣,反響出人意料地非常好。之后,她又在網上開了mochen尼泊爾工廠店鋪,售賣各種尼泊爾手工羊毛氈制品。
“現在大家都拒絕千篇一律,想當‘顯眼包’。”她通過后臺數據發現,女性客戶尤其愿意為這種獨特性買單。每一件尼泊爾手工帽都是“孤品”,即使是同款設計,細節也會因手工制作者的手藝而不同。“沒人想撞衫,這頂帽子能讓你在人群里一眼被看到。”
這種“顯眼包”需求在旅游城市和攝影圈尤為突出。麗江等熱門旅游城市的游客、獨立攝影師成了她的常客。“這個羊毛氈帽子很顯眼,很多人覺得確實不太能戴出來,但是戴著拍照還是很受歡迎。”
甚至,有不少海外買手通過她的渠道,將尼泊爾的羊毛氈帽子賣到了歐美,“那里的消費者愿意為手工羊毛氈制品支付更高價格”。
羊毛氈制品生意逐漸穩定,她開始嘗試拓展更多產品。除了帽子、杯墊,她還銷售尼泊爾的手工編織的零錢包、掛件等。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美市場上,這些設計獨特、充滿異域風情的小飾品,都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心頭好。
尼泊爾的“慢”與“快”
然而,生意背后的挑戰遠超預期。尼泊爾工廠的“慢節奏”與中國消費者旺盛的需求形成了強烈沖突。
“國內客戶說‘下周要貨’,工廠答應三天做好,結果十天還沒動工。”Mochen無奈道。一次,她為春節旺季預訂的帽子因工廠拖延,到貨時銷售黃金期已過,“太可怕了,下訂單一個月了還沒動工”,這導致海外客戶直接退了單。
更讓她崩潰的是,工廠甚至會將她預付定制的貨品轉賣給其他到現場訂貨的買家。“他們覺得‘你先付錢是你的事,誰先到貨給誰’。”
這種“隨意”滲透在生產的每個環節:很多工人會帶著孩子上班,做多少算多少,沒有數量、速度的意識;設計師按心情修改樣品,把“貓耳朵”改成“歪鼻子”。甚至工廠的老板對她加班趕制訂單的請求一笑置之:“哎呀你賺錢那么多干什么?你都沒時間花錢啦!”甚至會勸李蕾不要那么“卷”。
“在中國,工人會為了多勞多得拼命趕工,無法按時交貨會表示歉意;在尼泊爾,你催急了,他們就不接電話。”
為了平衡供需,她摸索出一套方法:親自駐守,人在工廠時,搶貨優先級更高。
她會預付“超額定金”,因為多打款會讓工廠高興,比如“這批訂單是8萬元,我會預付給他10萬元。付10萬元的時候工廠很高興,說啥都OK,但是后續提那2萬元的貨時,對方又會很不OK”。
盡管工廠的效率低下,但尼泊爾的手工優勢仍難以替代。國內羊毛氈產品大多是標準化生產,而尼泊爾工匠的創意讓她贊嘆。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她還與工廠合作開發定制產品,讓買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顏色和款式。
手工與商業化的博弈
創業前幾年,Mochen吃不好睡不好,又“躺不平”,覺得特別累,“在很多繁瑣的事情上,很多不必要的細節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她感慨:“剛開始去的時候完全就是崩潰,完全適應不了他們的節奏。”
如今,Mochen已從最初的焦躁狀態中,逐漸學會了“佛系”的心態,嘗試在博弈中找到生存法則:“現在我會提前和買家聲明:能等就合作,不能等就拒絕訂單。”
不過,中國商人的訂單也在改變著尼泊爾人的觀念。在尼泊爾的手工工廠,工人的月收入在800—1000元。現在有的工人有了多勞多得的概念,不會像以前那么隨性。工廠的老板也受到啟發,會對產品有質量要求,比如位置更精確,還會參考客戶的需求進行創作。
當地的手工制品商店和中國商家合作后,也發展得越來越好。Mochen記得,“剛開始合作時,那個商店的面積很小很小,現在店老板已經在商業區開了3家大的門店”。
對于羊毛氈制品,“國內的這種技術來說,沒有什么做不到的,機器人都可以上臺扭秧歌了”,國內的生產線和技術或許解決生產效率低的問題,但是也會面臨人工成本高、設計同質化難題。考慮到這些因為,目前Mochen接到的訂單都需要在尼泊爾手工完成,因此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飛到尼泊爾,到工廠去搶貨。
其實,這也是不少手工創業者的共同困境。往返于中國和尼泊爾多年,對于獨特的文化附加值能否抵消商業效率的短板,這門生意到底能走多遠,Mochen的答案尚未明確。
于她而言,這些“奇形怪狀”的手工羊毛氈制品,每一件都是“孤品”,有魅力和溫度,讓人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也讓人看到了手工藝品的無限可能。
如今的她已學會用“尼泊爾式”心態面對這一小眾生意:“以前總焦慮‘做不大’,現在覺得能自由地生活,能讓喜歡這些“顯眼包”,喜歡特色手工產品的人找到它們,也算一種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