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開始,茅臺酒廠旗下的茅臺學院每年都會選派32名大三學生,來到江南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交換學習。
從貴州省仁懷市,到江蘇省無錫市,遙遙相距1000多公里。
茅臺學院的大學生,為何要千里迢迢地跑到江南大學求學?
這是因為,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是我國發酵工程學科的誕生地,素有“釀酒工程師的搖籃”的美譽。
江南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更是連續6年排名世界第一。
此外,江南大學的紡織工程全球第二,生物工程全球第三(僅次于哈佛和清華),擁有3個A+學科,超過近一半的985高校。
這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大學。
江南大學—茅臺學院釀酒工程聯培班始于2019年,迄今已舉辦4期。
前4期“茅臺班”學生中,29人考取江南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研究生,50余人入職茅臺、習酒等龍頭企業。
這是江南大學為我國釀造行業培養人才的一個縮影。
2006年、2011年、2023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聯合中國酒業協會曾評選了三屆 “中國釀酒大師”,合計116人。
其中,畢業于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便有14人,涵蓋白酒、啤酒、黃酒等各個酒類品種。
在各大酒企中,江南大學培養的企業家、工程師、高管就更多了。
1964年,季克良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食品系發酵專業畢業,服從分配去了偏僻西部貴州山溝溝里的茅臺酒廠。
從普通技術員做起,季克良一路晉升為生產科副科長、廠長、總工程師、董事長等,直到2018年卸任名譽董事長。
季克良走訪江南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技術總顧問趙東、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樊偉、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新虎、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院長鐘俊輝、北京燕京啤酒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賈鳳超、安徽迎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項興本都是從江南大學畢業。
江南大學校友,已經成為我國釀酒行業的中堅力量。
江南大學為我國食品行業輸送人才的同時,還與食品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
在釀酒行業,江南大學與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和汾酒等全國前五的企業均建有聯合研發中心(實驗室)。
在乳品行業,江南大學與光明、蒙牛、伊利、完達山、飛鶴、新希望和澳優等頭部企業均建有聯合研發中心(實驗室)。
可以說,一家食品企業如果還沒有與江南大學合作,只能說明其在行業中還不夠領先。
賦能企業技術創新,江南大學成為站在茅臺、伊利等行業巨頭背后的“關鍵先生”。
2013年,江南大學與茅臺等酒企共同完成的“基于風味導向的固態發酵白酒生產新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2013年度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后續就運用到了白酒生產環節中。
作為中國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頂尖學府,江南大學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長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持續引領食品行業的轉型升級。
2019年,江南大學成立“未來食品科學中心”,聚焦前沿交叉學科,深耕基礎研究,開發顛覆性技術,助推我國進入世界食品領域強國前列。
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
透明質酸,是一種高分子多糖,具有極強的保水性和潤滑功能,廣泛應用于食品、醫療、美容等多個領域。
透明質酸,最早從牛的眼睛里發現并提取出來,價格非常昂貴,每公斤要幾萬元。
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合成生物創新團隊,借助微生物發酵生產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質酸,把成本降到每公斤幾百元,實現了透明質酸大產量推廣應用。
由此,我國成為第一個有能力生產全部類型透明質酸的國家。
正因為在食品行業的超強影響力,江南大學被譽為“食界清華”。
從江南大學走出去的企業家們
江南大學在食品行業的超強影響力,源于在食品專業上的頂尖學科建設。
江南大學起源于1902年在南京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該學堂是當時的東南第一學府,也是現在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眾多高校的“母校”。
1950年,江南大學宣告成立食品工業系,這是中國第一個食品工業系,也是中國食品學科的源頭。
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在我國同類學科中創建最早、基礎最好、覆蓋面最廣。
中國最早食品工業系奠基人
2007年,被遴選為食品領域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一(2009、2012)、A+(2017),于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2007年,江南大學組建我國食品領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年完成重組后,納入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序列管理。
2011年,江南大學組建我國糧食發酵領域第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糧食發酵與食品生物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1年優化整合,納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此外,江南大學還有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高校工業微生物資源和信息中心、國家糧油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益生菌與腸道健康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科研資源遠超多數同類院校。
可以說,在國內,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是獨一檔的存在。
2011年,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順利通過了美國IFT國際食品專業認證,標志著江南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始走上了國際學術舞臺。
在2017年、2018年的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荷蘭的瓦格林根大學。
從2019年開始,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超越瓦赫寧根大學,連續6年排名世界第一。
江南大學多次承辦國際食品科技大會(IUFoST)、世界食品創新獎評選等全球性活動,江南大學教授常年擔任分會主席或主旨報告人。
在國際上,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享譽全球。
熟悉江南大學的讀者知道,這是一所國家教育部直屬高校、首批211重點建設高校。
其實,江南大學的實力,遠超普通的985大學。
這里,正解局再提供兩個觀察的維度:
一是學科評估。
學科評估由教育部組織,每四年一次,其意義遠超普通的大學排行榜。
這是對全國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檢閱,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扇觀察中國大學實力和水平的窗口。
在第五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江南大學獲評三個學科A+,數量位居全國第22位,超過了一半985高校。
二是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數量是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社會服務水平以及成果轉化效率。
2022年,江南大學的PCT(?國際專利申請?)申請量位列全球教育機構第18位,全國高校排名第8位 ,江蘇高校排名第3位。
截至2024年底,江南大學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953項,位列全國高校排名第18 位,江蘇高校排名第3位。
學科評估A+學科多,體現了官方對其學科實力的權威認可。
知識產權數量多,彰顯了市場對其技術轉化能力的實踐驗證。
“官方認證+市場檢驗”雙重評價體系下,江南大學都位列全國高校前列。
這所“寶藏高校”,可能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大學。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近10年來,江南大學在各類大學排行榜上名次不斷攀升。
先看《中國大學評價》,2004年,江南大學排名全國100名開外,2024年,江南大學排名穩定在前50位。
再看軟科世界大學排名,2021年,江南大學排名在500名開外,2022年進步100名,位列400多名;2023年再次進步100名,排在全球300多名。
國內、世界名次,進步神速,堪稱中國高校中的“黑馬”。
這一突破,既彰顯了其深厚底蘊的回歸,更凸顯了學科建設取得的成效——
通過“加減法”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優勢、突破短板,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
“減法”,指的是壓縮低效學科。
在過去10年中,江南大學合并或停招部分與學校定位關聯度低的弱勢學科,整合分散的學科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關停并轉后,江南大學2023年的本科招生專業,只有55個專業。
“加法”,指的是做強優勢學科,更迭新興專業。
鞏固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同時積極拓展人工智能、生物醫學、集成電路等新興學科。
“加減法”,看起來簡單,實則不易。
壓縮低效學科,涉及復雜的利益調整、資源分配和長期積弊。
更迭新興專業,有可能因追求熱點、缺乏系統性規劃而陷入誤區,導致資源浪費、教育質量下降。
江南大學的思路是,以自身學科優勢為基點,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行業轉型升級需要,通過前瞻性布局與動態調整機制,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最典型的是集成電路專業。
集成電路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各大高校學科布局的重點賽道。
2024年4月,江南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這并非“無中生有”地追逐風口,而是在2002年成立的“微電子學”本科專業和2003年成立的“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基礎上成立的。
更重要的是,江南大學的所在城市無錫,是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重鎮,2023年集成電路規上產業產值達到2400億,穩居全國第二,設計、制造、封測“核心三業”規模約占全國1/8。
無錫還是全國唯一擁有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地級市,從原材料到設計、制造、封測環環相扣,集聚企業近千家。
無錫雄厚的集成電路產業基礎,旺盛的人才需求與“卡脖子”技術攻關需求,也在“倒逼”江南大學加速布局集成電路學科。
從辦學成效上看,江南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構建了本、碩、博貫穿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微電子、集成電路產業培養本碩博優秀人才2000余人,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江南大學的“加減法”,本質上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選擇。
通過強化食品、輕工等“王牌學科”的全球競爭力,同時積極布局交叉學科和未來技術,構建“特色鮮明、交叉融合”的學科生態。
這不僅是學科建設的取舍之道,更是中國高等教育突圍“大而不強”的破局樣本。
這所中國最被低估的大學,正在讓世界看到硬核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