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朋友麗麗家做客。
一進門,就感覺到濃濃的火藥味。
小姑娘本來和媽媽說好去興趣班,可臨時變卦想和同學去圖書館。
麗麗一聽立馬火了,沖著女兒一頓教訓:
“你怎么說話不算數?不怕耽誤功課嗎?”
孩子慌忙辯解,可就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急得自己大哭起來,當場崩潰。
孩子表達能力不夠完善,面對突如其來的質問,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
不像大人,可以據理力爭,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默默咽下委屈。
我知道,父母們也不是有意拿話噎人,之所以如此,大抵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借反問表達自己的態度
比如,當我們說“學習是給我學的”,其實想表達的是,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比如,當我們說“你自己沒長眼嗎”,也是急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背后的“好意”,全因挑剔的語氣變成了“隱形攻擊”。
第二,自己狀態本就糟糕
累了一天了,再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不免心情煩躁。
原本能好好說話的,一開口就成了質疑、挖苦、諷刺。
我們沒做好情緒管理,也犧牲了孩子的感受。
其實想想,每次我們反問孩子的時候,自己的狀態也挺糟糕。
結果就是,反問不是“問”,而成了一種“情緒釋放”。
第三,展現權威與優越
這種情況雖然少,但也是存在的。
比如,孩子興高采烈地問你有沒有看過這本書。
你說:“啊?這本書這么出名,你竟然沒看過?”
再比如,孩子小心翼翼地請你解決一個問題。
你說:“要是和你一樣什么都問別人,就別在社會上混了!”
當我們抬高自己的同時,也就無形中貶低了孩子。
無論你初心如何,“反問”都是一種不友善的談話方式。
面對父母的“夾槍帶棒”,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崩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