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秦始皇嬴政猶如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其身影跨越千年,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他以卓越的政治遠見、果敢的決策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結束了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改革與整合,為后世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他的統治也伴隨著嚴苛的律法、繁重的勞役,引發了諸多爭議,其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
動蕩童年:邯鄲歲月的艱難成長
公元前 259 年,嬴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彼時,他的父親異人作為秦國質子,被困趙國,處境艱難。而異人能在趙國生存,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 —— 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的大商人,他獨具慧眼,認為異人 “奇貨可居”,于是傾盡全力,運用各種手段,幫助異人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成為秦孝文王的繼承人。在這個過程中,呂不韋將自己寵愛的姬妾趙姬獻給了異人,趙姬后來生下了嬴政。
嬴政的童年就在邯鄲這座充滿敵意的城市中度過。秦趙兩國長期處于戰爭狀態,趙國百姓對秦人恨之入骨,嬴政一家作為秦國質子及其家屬,自然也成為了趙國百姓泄憤的對象。嬴政自幼便飽嘗人間冷暖,生活充滿了艱辛與危險。他時常遭受趙國孩童的欺辱,在街巷中被人追打、辱罵,卻只能默默忍受。這種寄人籬下、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嬴政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與堅韌的種子,也促使他早早地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鍛煉出了果敢、堅毅的性格。
公元前 257 年,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城危在旦夕。趙國為了報復秦國,欲殺掉異人一家。在呂不韋的重金賄賂下,異人得以逃脫,回到秦國,但趙姬和嬴政卻被迫留在趙國,繼續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這段艱難的時光,讓嬴政深刻體會到了權力的重要性,也讓他對秦國充滿了向往,渴望有朝一日能夠回到秦國,擺脫這種屈辱的生活。
初登王位:權力陰影下的蟄伏
公元前 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即位。然而,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便突然駕崩,異人順利登上王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擁立之恩,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將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此時,嬴政也隨母親趙姬回到了秦國,結束了在趙國的質子生涯。
公元前 247 年,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后去世,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位,成為秦國的國君。由于嬴政年幼,無法親政,朝政大權便落入了呂不韋和太后趙姬手中。呂不韋繼續擔任相國,并被尊稱為 “仲父”,在秦國的權勢達到了頂峰。而趙姬則因寡居,與呂不韋舊情復燃。隨著嬴政年齡的增長,呂不韋擔心自己與趙姬的私情被嬴政發現,給自己帶來災禍,于是找來了嫪毐,將其偽裝成宦官送入宮中,侍奉趙姬。嫪毐深得趙姬寵愛,兩人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憑借著趙姬的寵信,勢力逐漸膨脹,在宮中飛揚跋扈,結黨營私,妄圖謀取更大的權力,甚至與呂不韋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
在這段時期,嬴政雖然貴為秦王,但卻處于權力的邊緣,處處受到呂不韋和嫪毐的掣肘。他眼睜睜地看著呂不韋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看著嫪毐在宮中為所欲為,卻無能為力。然而,嬴政并沒有因此而沉淪,他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他勤奮學習,努力鉆研秦國的歷史、政治和軍事,廣交賢能之士,培養自己的勢力。他深知,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權力斗爭中占據主動。
親政平亂:鏟除異己,獨攬大權
公元前 238 年,嬴政年滿二十二歲,按照秦國的傳統,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正式親政。然而,嫪毐卻趁機發動叛亂,企圖殺死嬴政,奪取政權。嫪毐盜用秦王璽符,調動縣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等,率領叛軍向蘄年宮進發。嬴政得知消息后,果斷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率軍平叛。雙方在咸陽展開激戰,嬴政的軍隊士氣高昂,奮勇殺敵,最終成功擊敗了嫪毐的叛軍。嫪毐兵敗逃亡,后被秦軍抓獲,被車裂而死,他的三族也被全部誅殺。趙姬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嬴政下令裝入麻袋,活活摔死。太后趙姬則被嬴政遷往雍地幽禁。
平定嫪毐之亂后,嬴政并沒有就此滿足。他深知,呂不韋作為嫪毐之亂的始作俑者,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叛亂,但卻難辭其咎。而且,呂不韋在秦國長期把持朝政,勢力盤根錯節,對自己的統治構成了巨大威脅。于是,嬴政開始對呂不韋展開調查。他發現呂不韋與嫪毐之間關系密切,且在朝中結黨營私,貪污受賄,罪行累累。嬴政本想將呂不韋處死,但考慮到呂不韋輔佐先王的功勞以及眾多賓客為其求情,最終只是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之職,讓他回到河南的封地。
呂不韋回到河南封地后,雖然失去了相國之位,但他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各國諸侯聽聞呂不韋被罷官,紛紛派人前來邀請他前往本國任職,試圖借助他的才能和威望來增強自己國家的實力。一時間,呂不韋的封地門庭若市,各國使者往來不絕。嬴政得知此事后,對呂不韋更加忌憚,擔心他會為其他國家所用,對秦國構成威脅。于是,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信中嚴厲斥責他:“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讀完信后,深知嬴政對自己已起殺心,自己的政治生涯已徹底終結,未來等待他的必將是更加嚴厲的懲罰。他回顧自己波瀾壯闊卻又充滿爭議的一生,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無奈。在極度的絕望和恐懼之下,呂不韋最終選擇飲鴆自盡,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通過平定嫪毐之亂和鏟除呂不韋勢力,嬴政成功地鏟除了朝中的兩大異己勢力,獨攬大權,真正成為了秦國的最高統治者。從此,嬴政開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實現秦國的統一大業而努力奮斗。
十年征戰: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嬴政親政后,便將統一六國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他深知,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正確的戰略決策。于是,嬴政在國內積極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同時,他廣泛招攬人才,重用李斯、尉繚、王翦、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將,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軍事戰略上,嬴政采納了李斯提出的 “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的建議,制定了 “先弱后強,由近及遠” 的戰略方針。他先從最弱小的韓國下手,公元前 230 年,嬴政派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很快便被秦國滅亡。韓國的滅亡,為秦國統一六國拉開了序幕。
滅掉韓國后,嬴政將目光投向了趙國。趙國是六國中實力較強的國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為了削弱趙國的實力,嬴政采用了尉繚提出的 “毋愛財物,賂其豪臣” 的離間計,派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前往趙國,賄賂趙國的權臣郭開。郭開在收受了秦國的賄賂后,在趙王面前誣陷趙國名將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意圖謀反。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讒言,下令處死了李牧,罷免了司馬尚。李牧是趙國的支柱將領,他的死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公元前 228 年,嬴政派王翦率軍攻打趙國,趙國軍隊在失去了李牧的指揮后,節節敗退。王翦率領秦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被俘。趙國公子嘉率領殘部逃到代地,自立為代王,繼續抵抗秦國。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賁率軍攻打魏國。魏國都城大梁城堅池深,秦軍久攻不下。王賁于是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大梁城,三個月后,大梁城城墻崩塌,魏王假出城投降,魏國滅亡。
滅掉魏國后,嬴政將下一個目標鎖定為楚國。楚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是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攻打楚國之前,嬴政召開軍事會議,征求眾將的意見。年輕將領李信認為,只要二十萬秦軍便可滅掉楚國,而老將王翦則認為,非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認為王翦年老膽怯,于是采納了李信的建議,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打楚國。然而,李信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遭到了楚國名將項燕的頑強抵抗,秦軍大敗而歸。嬴政得知消息后,意識到自己低估了楚國的實力,于是親自前往王翦家中,向王翦道歉,并請他出山率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王翦率領秦軍出征后,采取了堅壁清野、以逸待勞的戰術,與楚軍對峙了一年多。最終,楚軍因糧草不濟,士氣低落,項燕被迫率軍撤退。王翦趁機發動進攻,大敗楚軍,項燕戰死,楚國滅亡。
公元前 222 年,嬴政派王賁率軍攻打燕國。此時的燕國已經十分弱小,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燕國很快便被滅亡。王賁在滅掉燕國后,又揮師南下,攻打代國,代王嘉被俘,代國滅亡。
公元前 221 年,嬴政派王賁率軍攻打齊國。齊國長期以來偏安一隅,不修戰備。在秦軍的突然進攻下,齊國軍隊毫無抵抗之力,齊王田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從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嬴政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華夏大地的大一統。
開創帝制:構建全新政治秩序
統一六國后,嬴政認為自己 “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創造出 “皇帝” 這一稱號,自稱 “始皇帝”,希望后世子孫能夠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地傳承下去。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嬴政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政治秩序。
在中央,嬴政設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分別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負責軍事事務,但實際上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同時掌管國家的重要文書。九卿則分管具體事務,如奉常負責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太仆負責宮廷車馬,廷尉負責司法審判,典客負責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皇室宗族事務,治粟內史負責國家財政,少府負責皇室財政。三公九卿制度的設立,使得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了高度集中,皇帝能夠有效地掌控國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大權。
在地方,嬴政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他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為郡守,縣的長官為縣令或縣長。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對皇帝負責。郡縣制的推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嬴政還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制度,以維護社會秩序。秦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對百姓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范和約束。秦律的特點是嚴刑峻法,對于違反法律的人,處罰極為嚴厲,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統一舉措:促進經濟文化融合
嬴政深知,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還需要促進全國經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于是,他在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全國經濟文化的統一管理。
在經濟方面,嬴政統一了度量衡。他下令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準,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規定 1 尺約等于現代的 23.3 厘米,1 升約等于現代的 200 毫升,1 斤約等于現代的 250 克。統一度量衡的實施,消除了各地在經濟交流中的障礙,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發展。同時,嬴政還統一了貨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方便了商品交換和貿易往來,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在文化方面,嬴政統一了文字。他下令以秦國的小篆為標準文字,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文字的統一,使得各地人民能夠更加方便地交流和溝通,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同時,文字的統一也有利于國家政令的傳達和執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此外,嬴政還大力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實行 “焚書坑儒”。他下令焚燒除秦國史書、醫藥、卜筮、種樹等書籍之外的各國史記和民間私藏的《詩》《書》百家語等書籍。次年,又將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殺于咸陽。“焚書坑儒”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思想控制,但也嚴重摧殘了中國古代文化,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拓展帝國版圖
嬴政在統一六國后,并沒有停止對外擴張的腳步。他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地區,試圖通過軍事征服,拓展帝國的版圖。
在北方,匈奴是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經常侵擾秦國的邊境地區,給秦國的邊境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公元前 215 年,嬴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率領秦軍越過黃河,收復了河套地區,并在那里設置了九原郡。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侵擾,嬴政下令將秦、趙、燕三國的舊長城連接起來,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筑,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保障了北方邊境地區的安全。
在南方,百越地區包括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那里居住著眾多的越族部落。這些越族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但對秦朝的統治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公元前 214 年,嬴政派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秦軍兵分五路,向百越地區發起進攻。在進攻過程中,秦軍遭到了越族部落的頑強抵抗,進展十分緩慢。為了解決秦軍的后勤補給問題,嬴政下令開鑿靈渠。靈渠連接了湘江和漓江,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得秦軍的糧草和物資能夠順利運抵前線。經過數年的激戰,秦軍最終征服了百越地區,在那里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征百越的勝利,使秦朝的版圖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聯系和交流。
大興土木:長城與阿房宮的傳奇與爭議
嬴政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長城和阿房宮。
長城的修建,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保障北方邊境地區的安全。然而,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據史書記載,為了修建長城,秦朝征調了大量的民夫,這些民夫被迫離開家鄉,前往北方邊境地區服勞役。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下,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許多人因勞累過度、饑餓、疾病等原因而死亡。長城的修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方邊境的安全,但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引發了百姓的不滿和反抗。
阿房宮的修建,則是嬴政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據《史記》記載,阿房宮 “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規模宏大,氣勢恢宏。阿房宮的修建,同樣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修建阿房宮,秦朝從全國各地征調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夫,許多人在修建過程中喪生。阿房宮最終并沒有完工,項羽攻入咸陽后,將阿房宮付之一炬,大火燃燒了三個月不滅。阿房宮的修建,不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也加劇了秦朝的社會矛盾,成為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求仙問道:長生夢想的破滅
隨著年齡的增長,嬴政對死亡的恐懼也越來越強烈。他渴望能夠長生不老,永遠統治著他的帝國。于是,嬴政開始求仙問道,希望能夠找到長生不老的仙丹。
嬴政多次派人出海尋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徐福東渡。徐福是秦朝的方士,他向嬴政聲稱,在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住著神仙,只要能夠得到神仙的恩賜,就可以獲得長生不老的仙丹。嬴政信以為真,于是派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攜帶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生活用品,出海尋仙。徐福率領船隊出海后,一去不復返。有人說,徐福到達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來,成為了日本的祖先;也有人說,徐福在海上遭遇了風暴,船隊全部沉沒,他和三千童男童女也葬身海底。
除了派人出海尋仙,嬴政還在國內廣建宮殿,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神仙保佑他長生不老。然而,嬴政的這些努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210 年,嬴政在東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享年五十歲。嬴政的死,宣告了他長生夢想的徹底破滅,也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畫上了句號。然而,他所締造的龐大帝國以及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制度與舉措,卻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
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嬴政或許會回顧自己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從邯鄲那充滿屈辱與恐懼的童年,到初登王位時在權力陰影下的蟄伏,再到親政后鏟除異己、獨攬大權,繼而揮師東進,十年間橫掃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壯舉,開創帝制,構建全新政治秩序,統一度量衡、文字,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拓展帝國版圖,這一路走來,他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卻始終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向著心中的目標奮勇前行。他的功績,足以令后世無數帝王將相為之敬仰,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成為后世王朝競相效仿的典范。
但與此同時,嬴政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統治所帶來的諸多爭議。嚴苛的秦律雖然維護了社會秩序,卻也讓百姓在繁重的律法枷鎖下喘不過氣來;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長城、阿房宮等,雖展現了帝國的強大實力與宏偉氣魄,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無數家庭因此支離破碎,民怨沸騰。“焚書坑儒” 這一極端的文化專制舉措,更是嚴重摧殘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成為他歷史形象上的一大污點。
嬴政死后,他的小兒子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即位,是為秦二世。然而,秦二世昏庸無道,在趙高的操縱下,繼續推行暴政,導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在短短幾年間便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迅速走向了滅亡。但即便如此,嬴政所開創的大一統理念卻深入人心,成為后世歷代王朝追求的目標。無論朝代如何更迭,華夏大地始終以統一為歷史發展的主流,這無疑是嬴政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大卓越貢獻。
秦始皇嬴政,這位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帝王,他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榮耀,也伴隨著爭議與悲劇。他以非凡的才能和堅定的意志,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故事,成為了后人研究和探討中國古代歷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素材,其功過是非,也將永遠成為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