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的江湖里,有一個現象愈發刺眼,那便是作協領導常常化身“獲獎專業戶”,在各類文學獎項中屢有斬獲,這讓許多人不禁要問: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作協領導成為“獲獎專業戶”,權力因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作協在文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著不少文學資源與話語權。作協領導身處這樣的權力核心,在評獎過程中,難免會讓權力的影子不經意間滲透。從評委的選拔,到評選標準的把控,都有可能受到領導意志的影響。有的作協領導在當地文學圈可謂“一言九鼎”,其作品參賽時,評委們出于各種考量,或是忌憚其權力,或是希望日后在作協的工作中得到關照,很容易在打分、投票時手下留情,給予特殊待遇。這就如同一場不公平的賽跑,其他人還在奮力奔跑,作協領導卻可能已經站在了離終點更近的位置。
人脈資源也是作協領導獲獎的一個重要助力。在長期的工作與社交中,作協領導積累了廣泛的人脈。文學圈本就不大,彼此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當作協領導的作品參與評獎,他們的人脈網絡就開始發揮作用。昔日的同窗、好友、同事,甚至是曾經的學生,都可能成為評獎過程中的“助力”。這些人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為其作品說好話、做推薦,在層層評選中,這些看似細微的“助力”,卻可能像滾雪球一樣,最終幫助作協領導捧回獎杯。這就好比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作協領導保護其中,讓他們在評獎的道路上一帆風順。
作協領導大多有著一定的文學成就與資歷,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也正因如此,容易陷入一種“光環效應”。一旦成為作協領導,其過往的成就就會被不斷放大,作品也往往會被過度解讀與贊譽。即使后來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在評選時,人們也容易因為其過去的光環而忽視作品本身的不足。就像一位曾經的體育明星,即使后來狀態下滑,人們在評價他的表現時,也可能還會帶著對他昔日輝煌的濾鏡,給予更高的評價。而對于普通作家,尤其是新人,他們沒有這樣的光環加持,即使作品再有新意、再有深度,也可能在評選中被埋沒,因為評委們的目光往往首先被那些自帶光環的作協領導吸引。
在文學獎項評選日益商業化的今天,作協領導的身份也為他們在爭取獎項時帶來了更多優勢。贊助商、主辦方往往更傾向于與有影響力、有地位的人合作,以提升獎項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作協領導作為文學圈的“門面”,自然成為他們眼中的香餑餑。這就導致一些獎項在評選時,并非完全基于作品的文學價值,而是摻雜了商業利益的考量,使得作協領導更容易獲獎。
作協領導成為“獲獎專業戶”這一現象,嚴重破壞了文學獎項的公信力與公正性,讓文學的凈土沾染了功利的塵埃。長此以往,真正有才華的作家可能會被埋沒,文學創作的生態也會遭到破壞。我們期待文學獎項能夠回歸純粹,以作品質量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讓每一個優秀的作家都能得到應有的認可,讓文學的天空更加清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