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澤濱
葉劍英元帥被人稱為“儒帥”。青年時代的他懷揣救國救民之志考進云南講武堂,在習武之余也參加“劍余詩社”的活動,常與學友切磋詩文。新中國成立后,葉劍英創作了大量詩詞,用藝術形式抒發愛國之情。20年間他曾有兩次與友人進行人造衛星唱和,一次是1957年訪問蘇聯時,和答友人對蘇聯衛星成就的贊頌;一次是1978年對我國衛星事業的主動吟唱并引出友人相和。葉劍英元帥把詩詞創作的目光投向浩瀚太空,體現了一代元戎濃濃的航天情懷。
“斗爭又向月球開”
1957年10月,毛澤東決定親自赴蘇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活動,并組織軍事代表團赴蘇參觀學習。軍事代表團團長彭德懷隨毛澤東于11月2日抵蘇,副團長葉劍英率粟裕、譚政等將領5日啟程、6日到達莫斯科,7日參加慶祝活動。閱兵式和游行活動中出現的導彈武器裝備、特別是人造衛星模型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隨后代表團成員到蘇軍相關軍種部隊進行參觀訪問學習。葉劍英相繼訪問了多個城市和一些部隊,12月3日返國。近1個月的參訪期間,他寫下諸多詩篇,《人民日報》1957年12月26日第8版,以《西行雜詩》為總題,發表詩詞九組14首,其中2首涉及到人造衛星航天領域。
葉劍英一行從北京乘飛機飛往莫斯科途中,因天氣原因在蘇聯伊爾庫茨克停留;而乘坐另一飛機的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中途換乘機登上了軍事代表團所乘飛機。這就有了葉劍英與勞動人民代表團副團長錢俊瑞和著名作家田漢二人同機的邂逅,引出一段萬米高空機中唱和的文人雅事。
田漢與錢俊瑞都是早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頗有詩才。出訪途中二人很有詩興,候機時以《憶王孫》詞牌開始了詩詞唱和。先是錢俊瑞寫了一首《憶王孫》詞:“晴空萬里飛將來,四十周年齊暢懷,涵涌城邊雪花開。恨天爺,底事無情恁安排。”表達了此行去蘇聯參加十月革命慶典,由天氣原因在此地候機,發出“底事無情恁安排”的無奈。田漢以同樣的詞牌和了一首《伊城候機和錢俊瑞》:“名城結伴又重來,萬里風雷慢壯懷,莫京今夜百花開。愿未乖,黨人常把萬難排。”詞中“結伴重來”系指1949年田、錢二人一同去布拉格參加世界擁護和平大會,歸途曾經西伯利亞停留;如今小遇“愿未乖”,安慰錢說“黨人常把萬難排”,此外是指排遣。如果二人的唱和至此打住,恐怕也就沒有了葉劍英元帥后來和詞的出現。
天氣晴好,他們換了飛機,自然心情轉好。也許是候機時的雙人唱和沒有盡性,也許是見到元帥詩人的靈感觸發,換機后二人的詩詞唱和又繼續了下去。田、錢二人都曾在葉劍英領導下工作與戰斗過,老朋友的詩唱,自然會引起葉劍英元帥的關注。本由原來二人的心照不宣、你來我往,由于葉帥的出現,遂變成了三人的敞開心扉、一和再唱。
機上錢俊瑞又填了一首《丑奴兒令》詞:“萬家歡笑緣何事?四十周年,四十周年;世界大同到人間。可憐華爾街頭客,緊皺眉頭。緊皺眉頭,對著衛星空發愁。”田漢又以同樣的詞牌和了一首:《丑奴兒令·和錢俊瑞》:“冰輪射出家家見,第一今年,第百來年;從此人行宇宙間。月球登陸誰為首?搗藥池頭,折桂枝頭,速解姮嫦萬古愁。”二人的唱和之所以把目光投向人造衛星,原來在11月3日啟程前,周恩來在中南海接見勞動人民代表團時,宣布了蘇聯政府就第二顆人造衛星上天給我國政府的電報,引起大家強烈反響;加上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帶來的震撼余波尚存,所以才有了“世界大同到人間”“從此人行宇宙間”的詩句。
◆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前排左起:許光達、譚政、彭德懷、葉劍英、劉亞樓、劉震。
錢、田二人在飛機上反復推敲他們的詩作之時,葉劍英讀到了二人唱和之《憶王孫》,便詩興大發,即興和了一首《憶王孫·赴莫斯科途中》:“噴氣排云慶祝來,列寧如在慰胸懷,斗爭又向月球開。不須猜,西方世界苦安排。”詩人在詞牌后加注:“機中和俊瑞、田漢兩同志。”錢、田二人是用《憶王孫》《丑奴兒令》兩個詞牌唱和,目前我們看到的葉詞,則只有《憶王孫》一首唱和。
這是一首小令,短短31個字,把對蘇聯人造衛星成就感嘆的那種興奮之情,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詞中“斗爭又向月球開”一語,深化了所詠之事的旨趣,筆者把它看作是該詞的詞眼。錢詞的“人類大同”也好,田詞的“人行宇宙間”也罷,都離不開人類的社會斗爭,離不開向自然界的開戰!10月4日蘇聯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名為斯普特尼克(意為“伴侶”),1個月后的11月3日又發射了攜帶一只小狗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的這一劃時代成就當即在西方世界引發了一場“衛星地震”,尤其是在美國人當中引起了一種強烈而復雜的感受,這也被人們稱為“斯普特尼克”的至暗時刻,這就有了錢詞“可憐華爾街頭客”的嘲諷,也就有了葉詞“西方世界苦安排”的回應。
和唱歌罷,自吟又起。11月7日,葉劍英在慶典活動中,親歷了群眾游行中繞著地球旋轉的人造衛星模型,參觀工業展覽時又一次看到了“備份”星。想必詩人又一次受到人造衛星的震撼,葉劍英再一次將衛星寫入詩中。《在莫斯科》一組詩兩首七絕,其一:“四十年前舊版圖,山河人物占先區。仙鄉欲到沿何路,指出十月革命途。”其二:“天上人間道路殊,蘇聯為首作前驅。才聞共產歌聲樂,又辟茫茫星際途。”兩首詩,兩條路,一條是政治道路,40年前“指出十月革命途”;一條是科技道路,40年后“又辟茫茫星際途”。這兩條道路,雖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指向人類的美好未來。如果說,作者在前一首唱和之作中,寫衛星只是與他人詞中意境相合而已;而當詩人自己創作再吟頌衛星時,已經不是就事論事,兩條道路的提煉,則從思想上和境界上,有了一種新的突破。
葉劍英《在莫斯科》一詩,可以看作是毛澤東訪蘇時期一個重要觀點的詩化表達。毛澤東在抵達莫斯科機場時說:“四十年前,蘇聯人民在偉大的列寧和偉大的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這個勝利,創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四十年的建設過程中,蘇聯異常迅速地獲得了輝煌的成就,許多方面都站在世界各國的最前列,為追求進步和幸福的人民樹立了卓越的榜樣。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人類進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紀元從此開始了。”他們的語言,自然帶有那個特定年代的風格,符合當時的歷史語境。
毛澤東與葉劍英都講衛星,一個發政論說道理,一個填詩詞抒真情;一個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判斷,一個是熱情洋溢的高歌吟唱。二人所用方式不同,手法各異,但主題歸一,旨趣一致,都在從人類科技進步的成就衛星入手,來闡發歷史的進步邏輯,來謳歌人類的創造偉力。
“衛星電逝吳剛愕”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這是被譽為帶來“科學春天”的大會,也是影響著中國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大會。大會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鼓舞了與會代表和全國人民實現“四化”、奮力攀登科技高峰的斗志。在大會閉幕前的3月28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了葉劍英《憶秦娥·祝科學大會》一詞,為大會增加了喜慶歡樂的氣氛,也為科技插上藝術翅膀作了示范,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
葉詞云:“追科學,西方世界鞭先著,鞭先著,宏觀在宇,微觀在握。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吳剛愕,九天月攬,五洋鱉捉。”
該詞的后兩句,顯然是對毛澤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化用,體現了作者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對科學技術的渴望,把內心的那種豪邁,那種自信,那種奮斗精神袒露無遺。
概括而言,葉詞中上下兩闕,用一個“追”字和一個“爭”字,反映了西方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路徑。歷史上,西方“追科學”,曾經走在了世界科學技術前列,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成果。在近代社會落伍的中國人民奮起直追“爭飛躍”,既要實現“宏觀在宇”,在廣袤空間領域取得進步,也要“微觀在握”,在粒子微觀世界也要深入進去。經過廣大科技人員自力更生的不懈努力,中國人在航天和微觀領域都取得顯著成就,毛澤東當年“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豪言變成了現實!
◆葉劍英題詞。
葉詞發表的第二天,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的代表、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孫家棟,在3月29日以《毛主席的偉大旗幟指引著我國空間事業的發展》為題發言。全國科學大會的大會發言連續進行了四個下午,共有15位代表進行大會發言,航天領域代表被安排在大會發言,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航天事業的重視。孫家棟在發言中著重介紹了返回式衛星,他說:“1975年以來,我國連續三次成功地試驗了返回式衛星。這些衛星,在正常運行后,按預定計劃準確地返回了祖國大地。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空間事業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也為人們理解葉劍英的航天詩詞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材料。講話中也有提到在衛星進入緊張的設計加工階段,葉劍英曾親臨視察,但并沒有披露葉劍英本人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領導者,中國航天成就的親歷者,也是返回式衛星的直接組織者。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后,我國加快了系列衛星研制步伐。1975年1月,葉劍英擔任國防部長,協助正在病中的中央專委主任周恩來主抓國防尖端和衛星更是不遺余力。據葉劍英秘書所撰《國防部長葉劍英》一文披露:“為衛星發射問題,他親自起草專題報告毛澤東主席。報告中,對某一型號衛星的特點、功能以及運載火箭、發射陣地、收回時間、器材等各項都一一說明。此報告經毛主席、周總理同意,如期完成了發射任務。”
文中所謂“某一型號衛星”,指的是1975年11月26日發射、并于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它的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這次任務是在葉劍英直接主持下完成的。任務當天,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向葉劍英報告發射進入30分鐘準備時,葉劍英只以四個字作答:“靜候佳音!”航天人分明感到,這簡短的四個字卻別有深意,是信任,是鼓勵,是期待,是祝福,也是要求,是命令!11月29日,這顆衛星安全返回地面。葉劍英看到試驗結果報告后,激動地揮毫題下了“返回式衛星有功!”七個濃墨重筆的大字。據說,葉劍英為這次任務的成功曾給參加任務人員發了兩次賀電,興奮之情令人感慨!
就在全國科學大會正式召開前的40多天,新華社1978年1月31日發布消息說,“我國又發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并勝利返航”。對于這次任務的成功,葉劍英高興地說:“這是1978年的開門紅!”這,不就是葉詩“衛星電逝吳剛愕”的又一個直接注腳嘛!
可見,詩中“衛星電逝”一語,講的并不僅指普通衛星,而重點強調的是返回式衛星;而“吳剛愕”中的“吳剛”,恐怕也不僅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應該也是隱晦地針對了當時的美蘇兩霸。“吳剛”所“愕”何事?毛澤東1970年說,“天上有那么多衛星在轉,都是那兩個國家的”,言外之意,我們中國人需要繼續努力!到1978年,我們成功發射了8顆衛星,新中國的航天成就,在引起中國人自豪的同時,怎么不令那些敵視我們的人所“驚愕”呢!
葉劍英這首詞公開發表前,已經在友人中流傳了一些時日。3月21日,身在澳門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葉劍英的摯友馬萬祺寫詞唱和,名為《憶秦娥·祝全國科學大會勝利閉幕》。詞前小序:“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葉劍英委員長作憶秦娥祝賀,因依其韻成篇。”詞曰:“趕科學,神州俊杰爭飛躍。爭飛躍,必然王國,自由王國。攻關勇向尖端索,雕弓敢把蒼龍縛。蒼龍縛,衛星交響,紅旗綽爍。”詞中將葉帥的關鍵詞升華為“必然王國,自由王國”,令人叫絕;“雕弓敢把蒼龍縛”一句,似也是在與“衛星電逝吳剛愕”進行呼應,可謂匠心;“衛星交響,紅旗綽爍”,也有葉帥“兩條道路”的影子,彰顯葉、馬二位老友的心心相印,詩心相通。
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陸學善,讀到了葉詞后,在《人民日報》4月2日第3版發表《恭讀葉帥祝科學大會憶秦娥詞有感調寄菩薩蠻》和詞一首:“東風夕照明更好,百花爭艷春光早。平地一聲雷,科研戰鼓催。當年征討績,今日群英立。萬馬競長嘶,將軍笑語時。”真切地表達了一位科技工作者在四化征程中“追科學”“爭飛躍”的心聲。
全國科學大會閉幕之時,《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兩報一刊”社論,其主標題就是葉詞的句子:《神州九億爭飛躍——歡呼全國科學大會勝利閉幕》,文中最后引用葉詞說:“神州九億爭飛躍,衛星電逝吳剛愕。”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未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事業一定要勝利,一定能勝利。此后,科學家、詩人紛紛寫詩唱和,掀起一波波文學高潮,為形成學科學、追科學的社會氛圍搖旗,為加速現代化建設助力。
詩言志,歌永言。葉劍英《憶秦娥·祝科學大會》一詞,是詩人自1957年詩入衛星20年后,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科學技術尖端事業。主題都是吟誦衛星,創作方式和詩意蘊含大有不同:20年前還只是泛而言之,20年后則有精妙之論;20年前談論的是蘇聯人發射的衛星,20年后謳歌的是中國人自己的衛星;20年前詩人只是遠觀人造衛星的模型,20年后詩人直接指導規劃了中國衛星的發展路徑;20年前作詩是對友人的回應和答,20年后是詩人主動的自我吟唱!
中國衛星事業的成就與輝煌,才是葉劍英詩詞的主題。元帥是在為中國航天事業而傾情歌詠,是在為中國現代化而放聲吟唱。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