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徐州的戰云低垂,硝煙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
一個28歲的年輕人,身著西裝,步伐堅定,推開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部大門。他的名字是張愛萍,他的聲音清朗而有力:
“司令長官,此戰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遲!”
而這句話?,如同暗夜中的火種,點燃了臺兒莊大戰的希望之焰,當時間過去20多年,李宗仁?和?張愛萍在北京再次相遇,看到張愛萍的第一時間,李宗仁驚訝地問了一句:
“你就是當年臺兒莊那位”?
那么張愛萍當年給李宗仁說了什么呢?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撕下偽裝,全面侵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濟南等城市相繼淪陷,日軍鐵蹄在中國大地上肆虐。
而?日軍統帥部制定了狂妄的計劃:
打通津浦鐵路,合圍徐州,進而攻占武漢,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所以如何在徐州擋住日軍南下的腳步,就成為了保衛國家的重要關鍵。
我們把目光放到臺兒莊,這座位于魯南的小鎮,因其水陸碼頭的地理優勢,成為津浦鐵路南段的交通咽喉,而?日軍板垣征四郎和磯谷廉介的兩個師團,以臺兒莊為會師目標,企圖南北夾擊,徹底摧毀我軍?的抵抗。
而?彼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交織。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民心渙散,國民黨軍隊在日軍攻勢下節節敗退。國共兩黨雖在抗戰初期達成合作,但彼此間的猜忌尚未完全消散,在武漢,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擔任中共代表團副書記,他與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密切關注戰局,他們意識到,若不迅速遏制日軍的囂張氣焰,中國抗戰的士氣將受到重創。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周恩來與葉劍英分析了敵情:
日軍雖裝備精良,但孤軍深入,后勤補給線拉長,驕橫的心態使其戰術破綻暴露。
他們認為,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應在徐州以北的臺兒莊組織一場大戰,采取“守點打援”的策略,即以陣地戰固守臺兒莊,吸引日軍主力,再以運動戰截斷其援軍,各個擊破,這一戰略不僅能重創日軍,還能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其實李宗仁也是這么想的,但?李宗仁的行動遲遲未見。
多年革命生涯,知道時機稍縱即逝的周恩來決定派遣一位得力干將前往徐州,促成這場關鍵戰役的實施。
而?這個任務,就?落在了28歲的張愛萍肩上。
張愛萍,時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年輕而充滿銳氣,他的外貌英俊,眉清目秀,舉止間透著一股威武之氣。
1938年3月9日,周恩來與葉劍英在武漢召見張愛萍,交給他一項特殊使命:
前往徐州,說服李宗仁盡早開戰。
周恩來指著地圖,向張愛萍詳細分析了臺兒莊的戰略意義:
“臺兒莊是魯南重鎮,與江蘇隔河相望,交通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我們集中優勢兵力,可將日軍殲滅于此,保住津浦線南段。”
周恩來指出,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將率部配合國民黨李品仙、廖磊兩個集團軍,在淮河流域采取運動戰和游擊戰,牽制日軍北上,這為李宗仁的“守點打援”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周恩來的交代以外,葉劍英還?補充了日軍的情報:
板垣和磯谷的師團正向臺兒莊集結,企圖合圍徐州,但其后方空虛,正是殲敵良機。周恩來最后叮囑張愛萍:
“李宗仁先生抗日愛國,桂系軍隊驍勇善戰,此戰有勝利的把握。你要設法動員他盡早決斷。”
張愛萍領命,當天便啟程奔赴徐州。
張愛萍抵達徐州時,李宗仁正在指揮部內研究敵情。張愛萍身著西裝,風度翩翩,步入房間時,李宗仁不禁自語:
“周公帳下多俊杰!”
在張愛萍的回憶中,李宗仁將軍身材不高,雙肩寬平,但他的?一雙眼睛透著威嚴與和藹,他的頭發略帶灰白,約四十多歲,氣質中帶著沉穩與果斷。張愛萍向李宗仁致敬,傳達了周恩來與葉劍英的問候,隨后進入正題。
張愛萍首先通報了日軍的最新動態:
板垣和磯谷的師團正以臺兒莊為目標,企圖合圍徐州。
張愛萍認為,日軍的驕橫心態使其孤軍深入,后勤補給線脆弱,正是殲敵的良機,他隨后提到,周恩來曾通過白崇禧向李宗仁建議在臺兒莊開戰,并提出了“守點打援”的具體策略。
張愛萍說:
“周恩來同志讓我前來聆聽司令長官的高見。”
李宗仁回應道:
“周公所見極是,只是如何實施,我尚在考慮。”
張愛萍意識到,李宗仁并非缺乏抗戰決心,而是受到多重壓力的牽制:
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讓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桂系與其他派系的矛盾也使他在戰略上更趨保守。
張愛萍決定直言不諱,他對李宗仁說:
“司令長官,恕我直言,此戰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遲,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緩。”
他進一步解釋,日軍的燒殺搶掠激起了民憤,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軍人都無法容忍其繼續肆虐,他以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為例,指出一場勝利能極大振奮民心,而國民黨軍隊若能再創佳績,將贏得世人矚目。
張愛萍敏銳地捕捉到李宗仁的心理動機,他對李宗仁說:
“司令長官崇尚民族氣節,抗日愛國有口皆碑。桂系軍隊以雄武善戰聞名,此戰不僅是抗日之舉,也是揚名立威的機會。其他地方軍多受蔣介石排擠,求戰心切。只要曉以大義,定能同仇敵愾,協力奮戰。”
他稍作停頓,觀察李宗仁的神態,李宗仁依然靜靜傾聽,未作表態。
張愛萍加重語氣,繼續說道:
“日軍驕兵必敗,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臺兒莊地形復雜,乃伏兵之地。以司令長官的兵力布陣,配合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牽制,定能穩操勝券。殲敵于此,不僅為中華民族爭氣,更為司令長官所轄軍隊揚名。”
張愛萍最后說道: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周恩來同志主張‘守點打援’,正是此理。出其不意,速戰速決,乃勝利之道。”
李宗仁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激奮,他對張愛萍說:
“很好,很好,張將軍年輕有為。”
張愛萍謙遜回應:
“我只是轉達周恩來與葉劍英二位的意見。”
李宗仁堅定地說:
“請轉稟周主任,候我佳音。”
當天下午,李宗仁與張愛萍再次分析了敵情與我情。他們研究了臺兒莊的地形特點,確認其作為伏擊地點的優勢。李宗仁對張愛萍的洞察力表示贊賞,兩人商定了初步的作戰計劃。
張愛萍離開徐州的第三天,李宗仁召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命令他率部迅速布防臺兒莊。孫連仲的部隊以頑強的戰斗力著稱,他們在臺兒莊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準備迎擊日軍。3月23日,臺兒莊的炮聲響起,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烈交戰。
根據“守點打援”的策略,中國軍隊在臺兒莊采取陣地戰,吸引日軍主力。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死守陣地,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與此同時,新四軍在淮河流域展開游擊戰,截斷日軍的援軍和補給線。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也展開牽制行動,分散日軍的兵力。
這種多層次的配合,使日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日軍板垣和磯谷的師團原本信心滿滿,認為臺兒莊唾手可得。但?他們未料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和精密部署。在臺兒莊的街巷中,中國士兵用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的坦克和火炮。孫連仲親自督戰,激勵士氣,甚至下令“人在陣地在”。經過十余天的激戰,中國軍隊成功重創日軍,殲敵萬余人,擊毀大量裝備。
自此,締造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戰的勝利,粉碎了日軍合圍徐州的計劃,保住了津浦線南段的戰略要地。這場戰役成為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一次標志性勝利,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消息傳開,各地民眾歡欣鼓舞,報紙紛紛以報道這一捷報。
在李宗仁的記憶中,張愛萍當時獨特的看法,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5年,李宗仁從海外歸來,在北京受到高規格接待。
在一次宴會上,陳毅?帶著許多將領問候李宗仁,張愛萍也在其中,因此,他與張愛萍重逢。
李宗仁握著張愛萍的手,仔細端詳,笑著說:
“我們很面熟,是在什么地方會過?”
張愛萍風趣回應:
“總統大人是貴人多忘事呀!在臺兒莊戰役前……”
李宗仁恍然大悟,激動地說:
“對對對!你是周恩來主任派來的那位高參。臺兒莊大捷有你的大功!”
兩人相視而笑,往事如煙,卻又歷歷在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