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就像有塊大石頭壓在心里,現在終于能和小剛好好玩耍了。”在遼寧省彰武縣某小學法治教育課上,10歲的小航(化名)鼓起勇氣說出心里話。近日,一場校園調解讓這所小學的師生們見證了法治力量如何呵護童真、守護成長。
在五個月前的體育課上,小航與小剛(化名)嬉戲時不慎致其手臂骨折,面對兩萬余元醫(yī)療費用的爭議,兩個家庭從親密同窗變成“對簿公堂”。正當矛盾即將升級時,彰武縣人民法院東六法庭的“法治副校長”趙斌帶著司法溫情走進了校園。
“化解矛盾不是終點,讓孩子們懂得責任與擔當才是關鍵。”身為人父和從事審判工作多年的趙斌深諳教育之道。他創(chuàng)新采用“情景還原+角色代入”調解法,既在會議室擺開“法治小課堂”,又在教室設“安全實踐課”。通過調取監(jiān)控錄像逐幀分析、邀請同學模擬當時場景,幫助孩子們直觀理解“過激行為”與“適度嬉戲”的邊界。
當在調解現場的小航紅著眼眶說出“對不起”時,小剛父親立即起身回應:“孩子成長哪能沒個磕碰?”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xié)議,賠償金額較訴請也下降了很多,這令人動容的一幕讓兩個家庭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更令人欣慰的是,經歷此事后,小航主動督促同學們在課間玩耍時要注意安全,小剛則成了班里的“法治宣傳員”。
東六法庭的這場“調解即教育”的實踐,是彰武縣法院深化“育紅工程”的創(chuàng)新探索。該院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未成年人保護,建立“法治副校長+心理教師+家長監(jiān)督”三方聯(lián)動機制,近年以來已開展多次校園巡回調解,多數糾紛實現“快速調解、當場履行”。
“我們不只是化解個案,更想種下法治的種子。”彰武縣法院院長田野表示,該院正大力推進育紅工程探索工作,通過“案例故事化、法條場景化”等多種方式,讓生硬的法條變成孩子們看得懂、記得住的生活道理。如今在彰武各中小學,法治主題班會、模擬小法庭等特色活動漸成常態(tài),法治教育真正從“文件里”走進了“課堂上”“生活中”。
來源:中國法院網
(封面圖片來自AI)
審核丨黃艷輝
編輯丨秀 姿
文字丨王福強 趙 斌
制作丨李 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