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場“降溫”信號背后的博弈
“一切都在積極推進。”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記者追問中說出這句話時,美媒捕捉到了一個微妙轉折——白宮正考慮將對華商品關稅從當前最高145%大幅削減至50%-65%,部分非敏感商品甚至可能降至35%。這一消息由《華爾街日報》率先曝光,迅速引發全球市場震動。
但這場看似“示好”的舉動,實則暗藏玄機:美方一邊拋出“分級征稅”方案(戰略商品維持100%關稅,非敏感商品分階段降低),一邊又宣稱“最終決定權在總統”,白宮副新聞秘書德賽更直接否認外界猜測,“一切以總統表態為準”。而中方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則用10個字的回應亮明了態度:“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p>
問題由此浮現:美國為何在加碼關稅僅三周后突然轉向?這場“關稅游戲”背后,究竟是經濟壓力倒逼,還是戰略博弈的新籌碼?
二、美方態度“急轉彎”:從極限施壓到“以退為進”
時間線清晰勾勒出美方政策的矛盾性:
4月8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低價值進口商品關稅從34%驟升至84%,并威脅對半導體等行業展開301調查;
4月10日,中國展開對等反制,把對美所有進口商品的稅率對等提高至84%關稅,并同步向WTO提起訴訟;
4月17日起,特朗普態度突變,接連多次釋放“降溫”信號,稱“不會一直持續對華145%稅率”“希望人們買到更便宜的商品”。
這種“先加壓后松綁”的戰術,暴露出美國的兩難困境:
1. 經濟反噬加劇:彼得森研究所數據顯示,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90%成本由本土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300美元。而當前美國核心通脹率已突破2.8%,低收入群體不堪重負;
2. 政治權衡:財政部長貝森特坦言“部分關稅缺乏戰略意義”,而貿易代表戴琪則堅持“關稅是重要談判籌碼”。這種內部撕裂,迫使特朗普選擇“分級征稅”以平衡鷹派與務實派訴求。
三、中方反制:從關稅到產業鏈的“組合拳”
面對美方搖擺,中方的回應既強硬又精準:
非關稅反制: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將12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對波音公司啟動反壟斷調查;
法律武器:依據《反外國制裁法》凍結美企在華資產,并加速半導體等“卡脖子”領域國產替代;
外交定調:國務院白皮書明確批評美方“邊談邊施壓”的模式,強調“平等互惠”是談判唯一基礎。
這些措施直擊美方痛點:中國占全球稀土加工量的85%,而美國半導體設備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超35%。中方的反擊不僅在于關稅對等,更在于重構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四、驅動邏輯:霸權焦慮與市場規律的碰撞
這場博弈的深層動因,實則是美國霸權邏輯與全球化經濟規律的沖突:
1. 戰略誤判:美國試圖通過“分級征稅”維系科技霸權(如對半導體征收100%關稅),卻忽視了中國在光伏、新能源車等領域的反超;
2. 市場反噬:特斯拉、蘋果等企業因關稅成本被迫將產能轉移至墨西哥和東南亞,但勞動力成本上漲42%、供應鏈斷裂風險反而削弱其競爭力;
3. 國際離心:歐盟、東盟加速推進去美元化結算,RCEP成員國貿易額增長40%,美國單邊主義正加速全球“去美國化”。
正如希臘前財長瓦魯法基斯所言:“美國試圖用關稅維系霸權,最終只會讓民眾為政治傲慢買單?!?/p>
五、未來走向:短期緩和與長期博弈并存
盡管關稅削減可能短暫緩解中美貿易摩擦,但核心矛盾遠未解決:
安全界定模糊:美方“戰略商品”清單包含5G設備、AI技術等廣泛領域,實為變相技術封鎖;
談判基礎分歧:中方堅持“相互尊重”,而美方仍將關稅作為施壓工具,這種不對等注定談判艱難。
短期看,關稅下調或使消費品價格回落,緩解美國通脹壓力;長期看,中美在芯片、新能源等領域的競爭將更趨白熱化。正如中國白皮書所言:“貿易戰沒有贏家,但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
結語:歷史的鏡子與未來的鑰匙
回望2018年貿易戰爆發時,美國GDP增速為2.9%,中國為6.7%;七年后,兩國增速差距已縮小至不足2個百分點。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真相:關稅大棒打不垮中國產業鏈,更救不了美國霸權焦慮。
當特朗普說出“一切積極推進”時,或許他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在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博弈中,找到比關稅更可持續的共存之道。畢竟,歷史的進程從不等待任何人的“極限施壓”,它只回應那些尊重規律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