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稅戰,如何讓美國制造業“門面”淪為全球笑柄?
一、中國按下暫停鍵:波音的“至暗時刻”
當一架噴涂著廈門航空標志的波音737 MAX客機從浙江舟山調頭返航美國時,這場中美貿易戰的“蝴蝶效應”正式蔓延至全球航空業。2025年4月,中國以125%報復性關稅為武器,要求國內航司暫停接收波音飛機及零部件。這一決定,讓波音股價單日暴跌4.6%,年內累計跌幅突破10%。
中國市場的“斷供”絕非偶然。波音737 MAX系列自2018年兩起空難后便深陷信任危機,2024年初的艙門脫落事故更是雪上加霜。而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直接導致波音飛機對華售價翻倍,中國航司采購成本從5500萬美元飆升至近1.1億美元。
最關鍵的是,波音公司還涉臺軍事,觸碰中方劃出的紅線!當政治博弈與商業邏輯碰撞,波音自然就成了首當其沖的犧牲品。
二、馬印“抄底”:地緣博弈下的商業投機
諷刺的是,在波音飛機被中國退單的情況下,仍有他國上趕著往前面湊。馬來西亞航空集團(MAG)率先出手,計劃接手中國拒收的波音訂單,并公開宣稱“關稅戰是加速機隊擴張的機遇”。無獨有偶,印度航空也秘密接洽波音,試圖通過提升交付順位搶占運力先機。
這看似雙贏的交易,實則暗藏危機。馬來西亞航空的訂單中,737 MAX占比高達80%——這正是因安全丑聞被全球停飛的機型。印度航空若倉促接盤,不僅需承擔技術風險,還可能因波音生產線罷工(2024年已導致30億美元現金流損失)面臨交付延遲。這場“搶購狂歡”,更像是飲鴆止渴的投機游戲。
三、波音困局:質量崩塌與生產失序
即便有國家愿意接盤,波音的深層危機已難以掩蓋:
1. 信任赤字:737 MAX系列五年內發生三起重大事故,2024年艙門脫落事件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將其月產量限制在38架,僅為空客A320的一半;
2. 產能癱瘓:工人罷工與供應鏈斷裂導致波音上半年現金流流出83億美元,債務規模突破600億美元,信用評級瀕臨“最低級”;
3. 替代威脅:中國C919客機2025年量產75架,國產發動機CJ-1000A進入沖刺階段;空客在華市場份額已超波音,并計劃將天津工廠產能提升40%。
波音的困境,本質上是美國制造業衰退的縮影——技術優勢被官僚主義侵蝕,市場地位遭政治博弈綁架。
四、美國內斗:誰是真正的“最大輸家”?
當波音股價暴跌時,一場更隱秘的戰爭正在華盛頓上演。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公開抨擊關稅政策“加劇通脹、削弱消費力”,特朗普卻反嗆“美國幾乎無通脹”,并要求降息以挽救經濟。這場交鋒暴露了美國經濟政策的撕裂:
數據悖論:波音事件導致美國高端制造業出口受挫,但特朗普堅稱“關稅保護就業”;
政治反噬:波音2025年預計虧損超100億美元,卻要為其游說政府支付1.2億美元“公關費”;
戰略短視:為短期選舉利益犧牲企業競爭力,最終讓空客和中國商飛坐收漁利。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揮向中國,卻砸碎了波音的財報。”
五、結語:全球化時代的“囚徒困境”
波音危機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回潮的今天,企業不過是政治博弈的棋子。當中國以國產大飛機重構產業鏈,當空客憑借地緣中立收割市場,波音的衰落已不僅是商業敗局,更是美國霸權松動的隱喻。
而真正的“最大輸家”,或許不是某家企業或政客,而是那個曾堅信“美國優先”便可主宰全球貿易規則的舊時代。當飛機返航的轟鳴劃過西雅圖上空,一個屬于多極競爭的新航空紀元,正加速降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