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家多多少少受到了創傷。美國和蘇聯的矛盾也日漸尖銳,朝鮮戰爭爆發,我國決定抗美援朝。
1951年,楊得志挺身而出,決定帶領士兵前去朝鮮作戰。他一聲令下,19兵團全體官兵搭乘火車奔赴抗美援朝的第一線。
途中曲折不斷,一件驚險的事,險些讓一火車的官兵們丟了性命。多虧了一個13歲的朝鮮小孩用機智將一車的士兵們救了下來。而這件事也使他們永生難忘。
那么這個年僅13歲的孩子,究竟有何能耐救下這一車廂的志愿軍戰士呢?
圖丨楊得志
危急關頭,籠罩絕望。
1951年2月,楊得志被任命為志愿軍第19兵團司令。他和政委李志民奉命率領19兵團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部隊從丹東乘坐火車進入朝鮮。
當時美軍空軍對志愿軍的打擊十分兇殘,幾乎全天不間斷地在空中搜尋著目標。
火車由于車身龐大,更是成了他們眼中最肥美的“獵物”。所以在路途中,楊得志乘坐的火車走走停停,直到2月17日凌晨才到達朝鮮定州。
為了躲避美軍的轟炸,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下令:火車頭將兵團機關高層領導所在的第四節車廂,拉到附近的一個山洞中,等到天黑后再開始動身。
圖丨抗美援朝
由于是第一次出國,火車上的同志們都毫無困意,十分激動,紛紛探著頭看窗外的風景。他們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在熱鬧了一會后又都圍坐在一起看地圖,商討作戰計劃和方案。
此時大家心里就只有一個想法——趕緊奔赴戰場,為死去的戰友們報仇。夜深人靜,“哐當”一聲,大家都覺得應該是車頭掛上車廂,火車慢慢開動了。
不對啊!我咋感覺這火車在后退啊。”顫抖的聲音打破了當時的寧靜。當時楊得志正專心致志地看著地圖,一開始也沒有注意到,只感覺到火車在動。
此話一出,立馬有人表示有相同的感受。楊得志立馬將地圖放下,走到窗邊觀察火車的動向,窗外的景物都在朝著反方向移動!他心想:“壞了壞了,這可怎么辦啊!”
圖丨火車
此時士兵們也都開始擔憂,他努力使自己保持冷靜,在這種時候如果連他都自亂陣腳,那他們就更沒有生存的希望了。
起初后退的速度并不快,接著車廂突然猛地向后傾斜,車里的人們跟著東倒西歪,桌子上的茶杯也都嘩啦啦地往地上掉。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家手足無措,都很著急。
為什么火車會朝著反方向移動呢?正在楊得志思考時,兵團作戰科長余震跌跌撞撞地跑來說:“首長,我們的車廂前面的車頭沒了!
楊得志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探出頭一看,果然車頭不翼而飛了。“快!快拉制動閘啊!”一名軍長大聲喊道。
圖丨車頭
幾名士兵立馬行動,沖到制動閘旁,幾乎要將全身的重量壓在把手上才終于將閘拉開。制動閘發出刺耳的摩擦聲,車輪與軌道之間摩擦后火星飛濺。
由于車速太快,又沒有車頭的牽引,即使拉下制動閘也是徒勞。車里士兵的心都隨著火車一起下落。難道就要這樣在火車上等死了嗎?還沒有奔赴戰場就要全軍覆沒了嗎?
兵團副司令鄭維山大聲喊道:“同志們快跳車!”此時的楊得志被他這一大膽的想法震驚了。
雖然他還沒有想到對策,但是現在車速太快了,跳車下去不是死就是重傷,所以楊得志讓車上的人們都別沖動,因此沒有人敢縱身一躍。
僅十多分鐘,火車就以高速駛過定州車站。這里地勢平坦了些,這樣火車應該會慢慢地停下來,他們馬上就要得救了。
全車的人都松了口氣,都直呼太幸運了。就在這時,遠處又開來一列火車。
如果楊得志所在的車廂繼續后退就會與這列火車迎頭相撞,那兩列火車中的人都將陷入危險。
眾人剛剛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完了,這次是真的完了。眼看著兩車越來越近,絕望的情緒籠罩著整個車廂。
挺身而出,出手相助。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個小小的黑影“嗖”地一下沖到鐵軌旁,極其沉著熟練地用力扳開了道叉。司令部的列車順勢駛入另一條軌道,“呼”地一聲與這個小黑影擦肩而過。
沿著新的路線行駛了好長一段距離后,司令部的列車才安穩停下。好在并無一人傷亡,士兵們陸陸續續地下了車,尋找著那個“救命恩人”。
那個小黑影竟然是一個十三歲的朝鮮男孩。大家找到他的時候,他斜背著一支美式沖鋒槍,穿著破舊的衣服,衣服上有很多補丁,小臉和小手都被凍得通紅,惹得士兵們都心疼不已。
大家的熱情讓他有點不知所措,大家對他說話,他也是一臉懵。原來他是朝鮮人,聽不懂漢語。反應過來后,大家都哈哈大笑,小男孩也跟著笑了起來。
圖丨朝鮮男孩
雖然語言不通,但此時他們卻打成了一片。這時,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挺身而出”當起了翻譯,和士兵們解釋。
原來小男孩的家人都上了前線,他因為年齡原因被留在了家中。于是他就接替了哥哥的職務,在這里當起了扳道工,還兼顧著車站警衛的工作。
大家都十分感激這個小男孩,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謝謝他。
于是楊得志讓士兵給男孩拿了些吃的,他也并沒有客氣,很大方地收下了這些吃的,淳樸地對著士兵們笑,并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之情。
圖丨扳道工
其中一個士兵更是直接將孩子一把攬進懷中,隨后其他幾個士兵還將小男孩高高舉起。此時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一個小時后,大家回到這節險些讓自己丟命的車廂,都圍著它尋找逆行的原因。
原來,大家聽到車頭掛到車廂的“哐當”聲后車頭并沒有掛上來,而是將車廂撞向遠處。就這樣,車廂順著地勢開始逆行。還好小男孩出手相助,他們才能化險為夷。
重新掛好車頭,確保萬無一失后,19兵團再次踏上了征程。
屢立戰功,為國而戰。
到達朝鮮后不久,19兵團就遭遇了美軍的一次突如其來的空襲。這是為何呢?
原來在10月,美軍還想獲得更多的利益,單方面決定終止停戰談判。并順勢向中國人民志愿軍防守的上甘嶺地區發起進攻,企圖占領這里,逼迫中朝軍隊退下,從而以此爭取更多的利益。
我軍迫于當時的形勢,決定退回到坑道。
在坑道中的日子可不好受,坑道里空氣不流通,各種奇怪的味道混雜在一起,戰士們都苦不堪言。我軍借助坑道戰術,成功抵御美軍的數百次猛烈沖鋒。
圖丨美軍
在缺氧的坑道中連煤油燈都點不著,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志愿軍所處的坑道在高處,水源被切斷,戰士們看著手中的饅頭和餅干,是想吃又不敢吃。
由于敵人的炮火封鎖,物資彈藥根本沒有機會送到坑道中,搞得護士們只能干瞪眼,看著戰士們因為傷口發炎潰爛,而痛苦不堪。
在最艱難的時期,敵人最多投入六萬多的精銳部隊,向我軍陣地投放的炸彈數不勝數,也削平了許多山峰。
有士兵回憶,打完了一座山,山上是紅彤彤的一片。雖然失去了許多戰友,但我軍都堅信勝利是屬于我們的。經過多次的拉鋸戰,我軍徹底打垮了敵方的強烈攻勢。
圖丨敵機轟炸
在這次戰爭中,沒有人抱怨沒有物資和空中支援,他們只要還存活著,還有一口氣,就要誓死守衛陣地。整個戰爭持續了49天,雙方暗自較勁。
多少無名英雄將自己的熱血灑在了這片戰場上。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鼓舞了我國當時的士氣,也為后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后來,楊得志將軍回憶起在上甘嶺的戰役時,覺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應該歸功于毛主席等人的正確指揮。
同時也要歸功于在戰場上戰士們的敢于拼搏、頑強不屈的精神,還有人民群眾們源源不斷的支援。
圖丨上甘嶺戰役
在朝鮮兩年,楊得志無時無刻不思念著自己的家人。
即便如此,在面對有同志邀請自己回國參加國慶四周年慶典時,他還是堅定地說:“我要和朝鮮人民慶祝完后再回國。
也許是因為來的路上救了自己的那個十三歲的孩子吧,他對朝鮮人民有一種特別的情愫
不久,抗美援朝正式結束,楊得志作為志愿軍國慶觀禮代表團團長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對他來說最好的結局了吧。
圖丨抗美援朝勝利
不僅對部隊的士兵嚴格要求,楊得志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嚴格要求,他一生養育了六個子女。
20世紀60年代,他將孩子都安排在濟南讀書。他并沒有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所謂的“干部子女學校”,而是讓他們與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樣去上普通學校。
一家人衣食住行也是以節儉為主。所以他的子女從來沒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孩子們都淳樸善良。
楊得志常常會給孩子們講自己跟隨部隊打仗的故事,孩子們也很愿意聽。由于楊得志的熏陶,孩子們對軍人都是由衷的敬佩,同時也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結束
多虧了那個小男孩,如果不是他,整個19兵團可能沒到戰場上就全軍覆沒了。這不就等于敵人不費一兵一炮,就將楊得志帶領的軍隊給“團滅”了嗎?
也許小男孩并不知道自己幫了這么大的忙,他只覺得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應該盡職盡責地完成好。
中國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成了“最可愛的人”,他們用珍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堅定的勇氣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現如今,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不要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今國家繁榮昌盛,給了人們許多機會,也給了人們能夠肆意發展的大環境。
圖丨抗美援朝志愿軍
古往今來,有許多像志愿軍一樣的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
最初疫情爆發時,人們都亂了套。這時,許多“白衣天使”挺身而出,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屬于不同的年齡層。但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他們就在所不辭,默默地守護著無數的家庭。
世界上的人們真的有希望有戰爭嗎?雖然在上甘嶺戰役中,我國取得了勝利。但在所有的戰爭中都沒有什么所謂的“勝利一方”。
因為最終受到傷害的就只有人民。多少家庭因為戰爭支離破碎。一旦打仗,傷害的就是人民和他們背后的家庭。所以,如今的中國不會對任何一個國家主動挑起戰爭,因為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
圖丨白衣天使
如今的中國越來越強大。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戰爭,更不能忘記是誰幫助中國變得強大。
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衛了我國的領土完整,是他們讓中國從屈辱中重新振作起來。
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擺正三觀,明白誰才是我們真正值得崇拜的人,時刻以國家的強盛為己任。
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用知識為祖國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貢獻。即使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匯集起來就不一樣了。
圖丨中國人民解放軍
時代正飛速發展著,它的速度很快。
快到我們早就只字不提革命先輩,快到我們只顧及著眼前的利益,卻忘了要看看沿途的風景,快到我們早就將奉獻精神拋之腦后,人人都在為了眼前的茍且。
如今最缺乏的就是革命先輩們的精神,他們留給中華兒女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能被摒棄。革命先輩們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載入中國的史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