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湘湘
28歲的東北小伙杜克,是一名環球旅游博主,靠拍攝旅游見聞為生,可耕耘兩年多時間,粉絲數才2萬余人,收入微薄。
2024年6月,杜克來到了孟加拉首都達卡,想找位車夫帶他去看當地大學的校園。
可因為大部分車夫都不會英語,無法交流。
正在他無奈時,一位皮膚黝黑,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的三輪車夫停在他面前,操著流利的英語問他:
“你要用車嗎?”
大喜過望的杜克,以20分鐘6塊錢的價格,上了這位車夫的車。
彼時的杜克沒想到,這場普通的相遇,竟會讓自己7天漲粉200多萬,直播間嘉年華收到手軟。
這位被杜克稱為“一哥”的三輪車夫,與杜克同齡。
作為孟加拉30萬底層人力車夫的一員,他每天要蹬13小時的三輪車,時薪卻不足4元,還要養一大家子。
但貧困的生活卻沒擊倒樂觀的一哥,他沒錢讀書,卻通過街邊的廣告牌和廣播,自學了英語。
途中,一哥自覺地擔任地導游的角色,熱情地向杜克介紹風土人情。
烈日下,他執意為杜克打傘遮陽,替杜克向攤販討價還價,甚至挺起瘦弱身軀幫杜克阻擋他人的冒犯。
他的真誠和善良,令杜克深受感動。
于是,杜克決定雇他為自己的導游,并打算請一哥吃一頓肯德基,以表感謝。
沒想到,一哥卻連連擺手:
“那是富人去的地方,我們窮人不能進去。”
這句輕描淡寫的話,揭開了孟加拉殘酷的階級劃分。
歷史上的孟加拉,曾是莫臥兒帝國的富饒省份,卻在18世紀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后來印巴分治,孟加拉被一分為二,東西兩地分別歸屬印度和巴基斯坦。
直到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勝利后,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才重獲新生。
盡管孟加拉88%的人口為穆斯林,但種姓制度的殘余仍深刻影響社會結構。
比如像達利特這種低種姓群體,大都只能從事人力車夫、清潔工這種低收入工作,很多場所禁止他們進入。
肯德基這種在國內屬于平民化的快餐店,對于“一哥”們來說,卻是不可跨越的階級鴻溝。
即便飽受不公平待遇,杜克卻發現一哥非常愛國,對自己的祖國抱有極大的信心。
那是杜克來到孟加拉的第三天,此時他已與一哥成為了朋友。
一哥決定帶杜克回家。
他們穿過塵土飛揚的街道,擁擠的人群,逼仄的小巷,最后來到一間暗無天日,角落長著青苔的屋子。
這里就是一哥的“家”,里面住著幾十名男子,都是像一哥這樣來自農村的底層人民。
屋里別說家具,連床被子都沒有,大家只能躺坐在地上。
可身處這潮濕陰暗的屋子里,一哥卻樂觀地跟杜克說:
“跟你們相比,我們國家很落后,但我們在努力發展,這需要點時間,100年,200年……
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請等著我們。”
這段話讓杜克眼眶酸脹,久久不能忘懷。
他仿佛看到在幾十年前,中國也有這樣一群人,篳路藍縷,滿懷赤誠。
拜訪結束,杜克本想打車回去,可一哥不放心,執意蹬著三輪車,將他送回酒店。
杜克看著面前這個賣力蹬車的瘦弱身軀,決定為他做點什么。
他發現一哥雖然每天賣力工作,可卻連一部手機都買不起。
最心酸的是,在為杜克當導游期間,一哥無法通過電話聯系杜克,只能每天早早到酒店樓下守候。
不管杜克何時走出酒店,都能看到一哥蹲守的身影,問他什么時候來的,一哥總是憨憨一笑,說只等了十來分鐘,生怕杜克內疚。
于是,在孟加拉待的第四天,杜克為一哥準備了一個驚喜——一部嶄新的手機。
一哥激動得像個孩子,一遍遍說著:
“我愛你,我愛中國,我愛你們。”
這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同齡人,短短幾天時間,成為了莫逆之交。
他們還不知道,命運的轉折即將開始。
兩個月后,杜克再次回到孟加拉的首都達卡,準備拜訪他的好兄弟一哥時,卻聽到了一個令他難過的消息。
原來一哥在長期的高強度工作下,身體出了問題,不得不返回老家博古拉,那是杜克從未聽過的偏遠地方。
如果包車過去,大約需要8000塔卡,折合人民幣400多塊。
囊中羞澀的杜克,毅然決定坐大巴去。
萬萬沒想到,此去的路程不僅遙遠,還充滿了危險。
當時的孟加拉,因為政府決定恢復“公務員配額”政策,遭遇民眾大規模的抗議。
公務員配額意味著56%的公務員崗位,需要留給特定群體。
而孟加拉民眾本就因失業率過高而心生不滿,這個政策更是令他們忍無可忍。
于是由達卡大學生發起的抗議活動迅速蔓延全國。
當杜克所在的大巴路過一個小城市時,就遭遇到了其中一次激烈對抗。
身邊的當地人阻止杜克拍攝,甚至有人用不懷好意的目光打量著他。
即便杜克已經環球旅游幾年,經歷過各種突發事件,但此刻依舊直冒冷汗,幸好最后有驚無險。
而一哥得知他的到來,也擔心得一宿沒睡,隔一小時便給杜克打一次電話。
等身心俱疲的杜克,千里迢迢趕到一哥的老家時,一哥的變化讓他心疼。
當初那個積極樂觀,眼神熠熠生輝的青年,此刻形容消瘦,眼里也失去了光彩。
杜克才知道,一哥患的是慢性膽囊炎,這個病雖然不嚴重,但需要堅持吃藥,且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
這意味著一哥將失去賴以謀生的工作。
但堅強如一哥,拖著病體,說出了馬云那句名言: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
他勉勵杜克繼續堅持自己的夢想。
一哥告訴杜克,成功不是從1跳到10,而是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眼看一哥已身處絕境,卻依舊鼓勵自己,杜克再也忍不住,他決定幫助一哥。
雖然他當時卡里只剩一萬二,但還是咬牙掏出了5000塊人民幣,為一哥買了一部電動三輪車。
起初一哥堅決推辭,最終在杜克堅持下接受了這份饋贈。
當兩人坐上疾馳的電動車時,忍不住開懷大笑起來,他們知道,美好的后天終將到來。
新車讓一哥的收入翻了3倍,這個底層青年也終于實現了階級跨越。
曾經的他走進肯德基、醫院,就會被暴力驅趕。
如今的他,能堂堂正正地走進這些場所,再也不用擔心被呵斥,被驅趕。
今年3月9日,杜克發布的視頻終章里,一哥主動邀請杜克吃肯德基,469萬點贊涌向這個“從施舍到尊嚴”的閉環。
網友將這段經歷比作孟加拉版《綠皮書》,而一哥的命運更讓人想起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
不同的是,這次故事有了溫暖的結局。
曾經因階級固化蜷縮在命運角落的一哥,如今用他的三輪車載著全家向更好的生活駛去。
而杜克也因一哥,短短一周全網漲粉超207萬,單條視頻播放量破億,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
他們的故事,證明了在這個算法統治的時代,真誠與善意依然是穿透流量的最強密鑰。
正如那條百萬點贊的評論所說:
“我們追捧的從來不是完美人設,而是人性最本真的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