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擁有豐富的耕地資源和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能夠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土地質量和產出效率,還能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吉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進展與創新實踐,對于其他地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建設目標與階段性成果
(一)總體規模與年度目標
截至2024年,吉林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580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53.4%。這一成果的取得,為吉林省的糧食穩定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2025年,吉林省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改造提升379萬畝。同時,同步推廣保護性耕作200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100萬畝。從長期目標來看,到2027年,吉林省計劃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5832萬畝,這將進一步提高吉林省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區域分布與示范效應
在中部黑土地核心區,榆樹市在2024年完成了5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實施機耕路、農田橋建設以及有機肥施用等工程,實現了畝均增產1500斤玉米的顯著成效,為黑土地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在西部鹽堿地改造區,采用“以水定地、集中連片”的模式,新增耕地80余萬畝。經過改良,鹽堿地的畝產達到800 - 1300斤,有效改善了鹽堿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與模式突破
(一)智能監測技術
在德惠市的1500畝示范區,部署了農田傳感器和滴灌系統,實現了對土壤溫濕度的實時監控。該技術的應用使得精準灌溉成為可能,節水率達到30%,同時糧食單產提高了10%,充分體現了智能監測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優勢。
(二)鹽堿地治理技術
大安市采用有機肥 + 改良劑拋撒技術,對6000畝鹽堿地進行了改良。改良后,土壤pH值從9.5降至8.0,玉米畝產突破1000斤,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三)工程化試點模式
吉林省建設了6個省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園區,推廣“田成方、林成網、渠成系”模式。該模式的應用使得機械化率提升至94.7%,田間損失率降低5%,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四、制度保障與管理機制
(一)政策體系
吉林省出臺了《吉林省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辦法》,明確了省、市、縣三級政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職責。同時,建立了“六方會商”機制,由農業農村部門、鄉鎮、村屯、業主單位、設計單位和農民代表共同參與,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此外,強化了規劃銜接,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等相協調,優先布局永久基本農田和大中型灌區。
(二)資金與質量管控
2023年,中央財政安排吉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7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在質量管控方面,實行“全過程監管 + 雙盲評審”制度。招標文件明確了質量、安全目標,并依托省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全流程電子化招標,確保了項目建設的質量和公平性。
五、未來規劃與挑戰
(一)重點方向
未來,吉林省將重點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和數字農業融合。2025年,計劃啟動新一輪鹽堿地治理項目,新增耕地10萬畝。同時,創建省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園區,推廣智慧水肥一體化、數字孿生農田等技術,推動農業向智能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二)現存挑戰
吉林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西部地區存在水資源約束問題,在鹽堿地改良過程中需要平衡灌溉用水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此外,黑土地存在退化風險,需要加強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可持續耕作模式的推廣,以保護黑土地的質量和生態環境。
六、總結與展望
吉林省通過“政策創新 + 技術集成 + 區域協同”的模式,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其在建設目標、技術創新、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經驗,對全國糧食主產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在鹽堿地治理、黑土地保護、數字農業應用等領域。未來,建議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和黑土地保護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加大數字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以應對現存挑戰,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同時,可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分享經驗,共同提升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整體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