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男性主導了整個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傳統。
這一傳統,不分文化背景、不分受教育水平,在全球幾乎所有地區,以幾乎相同的方式出現(極少數原始社會例外)。
這種相同的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男性參與社會經濟分工并掌握絕對的財富分配權,女性以生育為主、很少參與社會經濟分工。
工業革命以來,勞動依賴體力的比例大幅度減少,女性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經濟分工,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現象達到某個峰值。
從婦女能頂半邊天,到男女平等,女性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在以農耕為主的國家,女性在勞動分工方面仍然擁有極大的劣勢,于是女性優先的口號,成為社會的典型現象。
進入信息文明以來,男女在就業方面的差異基本被消除掉,人類首次從經濟基礎層面實現了男女平等。
類似我國這樣的國家,從農耕文明到信息文明的時間非常短暫,社會經濟的方方面在,并不能同步達到信息文明的程度。
于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比如男尊女卑、比如彩禮、比如不能接受AA制等。
除了思想層面,人類的生理層面,也沒能適應信息文明的要求,這一典型特征是女性的平均壽命要遠大于男性。
利用人口普查的死亡人口數據,我們得到了同一年齡段男女死亡人口的性別比差異情況。
有網友說,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時,因存在特定的因素,其數據參考價值不大。事實上,全國人口變動抽樣系統,的確有針對每年死亡人口的抽樣數據,但因樣本量太小,數據波動極大,參考意義并不大,不采用。
30歲以下,死亡是一件小概率的事。80歲以上,女性現在人口比例要遠高于男性,故圖表只取30歲到80歲這一年齡段。
數據顯示,不管是2000年、2010年還是2020年,在30歲到80歲這個年齡段上,男性死亡的概率均要明顯高于女性。
2020年的100%死亡人口調查顯示,當年30歲到65歲人口,每死亡100個女性,對應著200個以上的男性。
尤其是35歲到45歲這一年齡段,死亡人口性別比達到了250:100以上,男性在這一年齡段面臨極高的死亡風險。
死亡人口性別比,看起來與男女平等并不多大關聯。
但如果將退休年齡與死亡人口結合起來,你會發現:男性死亡早、退休晚,而女性死亡晚,退休早。
一增一減,女性平均可領取的養老金年限,要遠長于男性。
男女平等,在這一點上遇到了挑戰:是實現男女同年齡退休,還是推遲女性的退休年齡,這是信息時代要面臨的巨大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