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地鐵上無意識地滑動短視頻、在會議間隙反復刷新朋友圈、睡前因“再刷一條”熬到凌晨……你的大腦可能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腐爛”。
2024年,“Brain Rot”(中文譯為“腦腐”,即:大腦腐爛)被牛津大學出版社選為年度詞匯,這一概念源自1854年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
書中,梭羅批判工業社會對復雜思考的忽視,并將“腦腐”比喻為比馬鈴薯病更致命的精神衰退。
如今,它被重新定義為“因過度消費低價值網絡內容而導致的精神或智力狀態惡化”。
“腦腐”的癥狀,你中招了嗎?
注意力碎片化:工作時頻繁被消息彈窗打斷,閱讀長文時總想跳過;大腦習慣了“多任務處理”,卻難以專注完成一件事。
思維扁平化:面對復雜問題,習慣直接詢問或搜索現成答案而非獨立思考;表達情緒時只剩表情包或者“666”“哇”“笑死”“哈哈哈”等詞語。
精神疲勞感:即使無所事事,仍感到疲憊;專心思考時大腦“宕機”,仿佛被抽空。
數據顯示2023-2024年“腦腐”一詞使用頻率激增230%,反映出公眾對信息過載的集體焦慮。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有神經學家指出,尚無證據證明“大腦結構因刷手機而永久損傷”,短暫注意力分散不等于智力衰退。
如何抵御“腦腐”?
回歸物理世界,在自然中尋找答案。散步、運動、與人在現實中交談,讓感官從虛擬刺激中“重啟”。
主動創造,而非被動吸收。嘗試寫作、繪畫或學習新技能,用“心流”狀態替代無意識刷屏。
篩選信息質量,并非所有屏幕時間都有害。選擇有深度的內容(如紀錄片、專業課程),設定使用時長,避免算法主導你的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抵抗“腦腐”,不是與數字時代割席,而是應清醒地選擇我們與它的相處方式。
正如牛津教授安德魯·普日比爾斯基所言:“科技本身并無破壞性,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駕馭它?!?/p>
此刻的你,放下手機,或許已邁出了第一步。
* 您的「點贊、關注、評論、轉發」都是我們持續更新的動力!? * 本文綜合自網絡,數據及表述均以官方發布為準,如有錯誤,歡迎評論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