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市,地處湖北省中部的漢江之畔,在今日之中國,不過是一座平平無奇的縣級市,隸屬于荊門市。曾幾何時,鐘祥名列當朝四大都城之一,荊門也受其管轄,歷史的交織就是這么光怪陸離。
鐘祥在歷史上鼎鼎有名,有文字記載建城史達2700多年,先秦時期名郊郢,系楚國陪都,一度成為楚國國都,算得上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西漢設郢縣,自南朝起長期為竟陵郡、郢州治所,元代改為安陸府。
大洪山黃仙洞
明初,改安陸府為安陸州,省附郭縣長壽縣入州,直隸湖廣布政司。嘉靖十年(1531年),以安陸州為明世宗朱厚熜的“龍興之地”,升安陸州為承天府,復設附郭縣,取“風水寶地、祥瑞所鐘”之意賜名鐘祥,并建興都留守司于此,與京師北京所在的順天府、留都南京所在的應天府,中都所在的鳳陽府地位等同。然而安陸州本身的轄境極小,為讓新生的承天府能與其地位相匹配,將本屬于荊州府的荊門州改隸承天府。
說起來明世宗堪稱天選之子,在此之前曾有兩支藩王就藩安陸州,結(jié)果都一代而亡。第一位之國安陸的,為明太祖之子:郢王朱棟。
明太祖諸子中的小透明
朱棟,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十七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地二十四子,生母惠妃劉氏。他出生時,父皇年已六十一歲,可謂是老來子。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明太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封諸子,共有十位皇子受封,朱棟為其中之一,受封郢王,藩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需要強調(diào)一下的是,當時的湖廣境內(nèi)既有安陸直隸州,又有安陸縣,但兩者并非同一個地方,亦不存在隸屬關(guān)系。安陸縣即今安陸市,在當時為德安府府治。
后宮妃嬪的主要作用為“資內(nèi)助,廣后嗣”,劉氏誕下朱棟時,還只是一介美人,待到他封王后,便“母憑子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由貴人進封惠妃。
“冊美人李氏為賢妃,葛氏為麗妃,劉氏為惠妃。賢妃冊文曰:“妃嬪之立,所以資內(nèi)助,廣后嗣也。朕稽古制,皇后以下各有員次,必婦行貞淑及有子者,然后進以位焉。爾李氏自選入宮,事朕有年,生子桱,已封為唐王。朕特遵古典,冊爾為賢妃,其敬慎之。”葛妃生子?已封伊王,冊為麗妃;劉妃生子棟,已封郢王,冊為惠妃。其冊文與賢妃同。”(《明太祖實錄》)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明太祖下令組建安陸中護衛(wèi),作為郢藩的護衛(wèi)軍。明初藩王護衛(wèi)軍的標準配置為三護衛(wèi),一般先組建中護衛(wèi),交給藩王操練,用以熟悉軍事,待到就藩前后再行配置左右二護衛(wèi)。
晚年明太祖劇照
但郢藩的左右護衛(wèi)自始至終都是空中樓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隨即皇太孫朱允炆奉召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一上臺便對洪武時期的宗藩政策改弦易轍,從“封邦建國,藩屏帝室”演變?yōu)閺姼扇踔Α栃邢鞣滓繕藶樵诜酰虝r間內(nèi)多位藩王或廢或亡,最終逼反四叔燕王朱棣。
總之一句話,建文帝很忙,先是忙著對在外的叔叔們舉起屠刀,而后忙著與四叔征戰(zhàn),無暇顧及京師尚未就藩的幾只小蝦米。故建文帝登基后雖然動作不斷,但對郢王朱棟等人小輩大的叔父們,倒也沒有怎么為難。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攻破南京,走投無路的建文帝在南京皇宮中自焚而亡。朱棣祭告過孝陵后,在奉天殿登基稱帝,廢建文年號,恢復洪武年號,以今年洪武三十五年。意思是自己的皇位上承太祖高皇帝,乃大明第二代皇帝,他駕崩后被尊為太宗文皇帝,也正基于此。全程目睹了這場宗室浩劫的朱棟,內(nèi)心不知是何感想。
此時,朱棟年已15歲,也到了出閣開府,為之國準備的年歲。打著恢復祖制的四哥,在這等事上自然不會給人留下把柄。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明成祖下詔制郢王儀仗。當年十月,唐王朱桱(音jìng)、郢王朱棟、伊王朱?(音yí)哥仨,與興平王朱尚烐、永壽王朱尚灴這兩個侄子一起行冠禮。
永樂三年(1405年)十一月,營國威襄公郭英的第五女被冊封為郢王妃。雖與勛貴聯(lián)姻,但這樁婚姻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
郭英是大明的開國元勛,在明太祖創(chuàng)業(yè)初期便投入麾下,功勛卓著,為人睿智、忠心,因此深得信任,本人積功受封武定侯,妹妹入宮封寧妃,第三女被冊封為遼王妃。成功躲過洪武朝幾次動蕩的他,成為洪武末年碩果僅存的少數(shù)開國元勛,被寄予厚望,是老朱留給大孫子的武勛領(lǐng)袖之一。靖難期間曾率軍與燕軍交戰(zhàn),事后遭清算,被罷官回家。
營國威襄公郭英像
永樂元年(1403年),郭英終于家中。去世后雖獲得追贈,但爵位停襲,郭家因此家道中落。直到洪熙朝,靠著孫女為明仁宗寵妃的背景,其孫郭玹受封武定侯,才得以復起。
永樂四年(1406年)二月,唐府長史程濟和韓府長史司典簿魏居敬,因違反京師宵禁,被巡城的兵馬司士卒押送法司受審。明成祖雖特赦了他們,卻借此對在京諸王的班底開刀,以諸王年幼就藩尚早,身邊用不到這么多人,除長史等必要人員外,其余人等盡數(shù)遣散,待諸王將之國再行召集。郢王府官員雖為犯事,卻也倒霉的遭牽連。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日,朱棟辭陛后,與王妃一道在護衛(wèi)的拱衛(wèi)下之國安陸州。藩王就藩千頭萬緒,想要安頓下來也要花一番力氣,故四哥非常體貼的其護衛(wèi)軍屯田三年,即三年內(nèi)安陸中護衛(wèi)完全供其御使。
相對于屯田之事的大方,對郢王的歲祿,朱棣卻表現(xiàn)的非常吝嗇,只給了一千石,僅有《皇明祖訓》所定規(guī)格的十分之一。永樂九年(1411年)閏十二月,更定諸王歲祿,以“比來旱潦少收,宜略樽節(jié)”為由,依然不給全祿,不過相比原地不動的遼、寧、伊、秦等王,朱棟要幸運的多,本色提高了二千石,雖然還是沒足額,但好歹朝廷還承認其歲祿為一萬石,只是其余七千石改支鈔。
當月二十七日,朱棟遵守“三年一朝”的祖訓,抵達南京朝覲皇帝。明成祖賜宴華蓋殿。直到次年正月十三日才辭陛歸國,連年都是在南京過的。
郢靖王身后事
永樂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初一,郢王朱棟薨逝,在位24年,終年27歲。十二月初三,訃告送抵北京行在,明成祖“深悼之”賜謚曰靖。
《明太宗實錄》對朱棟的評價為“謹禮法,端重簡靜,國中晏然”,意即郢靖王謹守禮法,舉止莊重、沉穩(wěn),施政不繁苛,整個王府一派祥和,于安陸百姓無害,深符謚法“柔德安眾曰靖”。
明成祖特地為郢靖王輟朝十五日以示哀悼,估計也與他的平素表現(xiàn)有關(guān)。宗王去世,皇帝輟視朝屬于慣例。明初還沒有形成親王去世輟視朝三日,郡王去世輟視朝一日的制度,具體幾天完全由皇帝心情而定,一般也就三五七天,超過十天的極其罕見。
鐘祥文風塔
連明太祖諸子中最著名的賢王蜀獻王朱椿薨逝,四哥也不過輟視朝七日。縱觀永樂朝,乃至整個大明,親王去世后皇帝輟視朝的天數(shù)最高便是十五天,可見明成祖給予這個弟弟的哀榮極其隆重。
郢靖王去世時膝下只有三女(共有四女,一女早夭),并無子嗣,郢藩處于因絕嗣而除國的邊緣。唯一的希望,便是后宮之中某位女子幸運的懷上遺腹子。然而并沒有。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二十九日,希望破滅的郢王妃郭氏失去了再活下去的欲望,遂自盡殉葬。
郢靖王去世后,郢藩除封,不過他的三個女兒依然生活于安陸郢王府中,見證了四伯、堂兄的駕崩,平穩(wěn)地步入宣德朝。明宣宗素來對宗室苛刻,即便面對幾位比自己小很多的姑姑,也毫不手軟。于是乎,郢王府的安靜被打破。
本著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明宣宗將安陸州封給自己九弟梁王朱瞻垍(音jì),郢王府因此被改建為梁王府。
宣德四年(1429年),梁王即將之國安陸,三位小姑姑再住在即將更名梁王府的郢王府非常不合適。是以明宣宗一紙詔令,打著方便照顧的名義,將郢靖王諸女打發(fā)到了南京。
“(二月)乙未,命內(nèi)官楊禮移郢靖王宮眷居南京舊內(nèi),敕太監(jiān)王景弘等凡歲時朝暮衣服飲食百需皆內(nèi)府依期給之,仍時遣人省視,不許怠慢。先是,上謂侍臣曰:‘郢靖王無嗣,其宮眷尚留安陸,國中無主。朕欲移寘南京舊內(nèi),庶供給皆便,于義何如?’侍臣對曰:‘此陛下親親之仁,處置當矣。’遂有是命。”(《明宣宗實錄》)
其時,距永樂遷都已近十年,三代皇帝龍御北京,一切政令由行在發(fā)布,南京雖然頂著京師的名頭,卻是個十足的養(yǎng)老之地,即便貴為大內(nèi)的南京皇宮,也有維護不周之處。真心要照顧,接回北京豈不是更好!
鐘祥元佑宮
何況南京舊內(nèi)這個落腳點,也是零時的。當年四月,明宣宗命襄城伯李隆主持三位郡主的郡主府修建工程,特意關(guān)照:簡單的就是美的。
“丁丑,敕襄城伯李隆等于南京修葺郢府郡主、儀賓第宅。但取堅完,勿事華侈。”(《明宣宗實錄》)
宣德五年八月,朝廷冊封郢靖王長女為光化郡主,配安陸衛(wèi)指揮王崇之叔王雄;次女為谷城郡主,配湖廣都指揮僉事魯曾之子魯信;幼女為南漳郡主,配京山縣民周韻。
按此推斷,郢靖王諸女遷居南京時,皆已成年,或者說至少接近成年,生活可以自理。再者說,當年為照顧三個侄女,明成祖雖按制將郢藩除封,但郢藩的王國體系大多被保留。明宣宗此次讓小姑姑們搬家,順手把郢藩存留的班底也給廢了。
就在遷居詔令發(fā)出的當月,行在禮部尚書胡濙提出,郢藩已經(jīng)除國,其存留的護衛(wèi)及官屬人等,都應當另作他用。明宣宗從善如流,下令將安陸中護衛(wèi)三所官軍調(diào)往廣西,入桂林中右二衛(wèi),郢藩儀衛(wèi)司典仗、校尉調(diào)入行在錦衣衛(wèi)。留內(nèi)官使及奉祠各一人,校尉五十人在國,負責郢靖王的祭祀。
隨著郢藩被削除,梁王到位,郢國遺留的產(chǎn)業(yè)自然也成為朱瞻垍嘴里的肉。宣德五年正月,在梁王殿下的奏請下,皇帝將郢藩產(chǎn)業(yè)在安陸的產(chǎn)業(yè)一股腦的劃給了他。
“戊申,梁王瞻垍奏求郢府故莊宅田園,及安陸護衛(wèi)官軍所遺房屋田土。命行在都察院差御史覆視,如皆郢府故物,不關(guān)于民,悉與之。”(《明宣宗實錄》)
若說上述舉措還能理解,畢竟不論是郢王府,還是郢藩產(chǎn)業(yè),并不完全是郢藩的私產(chǎn),朝廷收回重新分配也理所應當。那么另一個操作,將什么是“最是無情帝王家”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金銀器物等郢王府內(nèi)的動產(chǎn),明顯屬于郢藩私產(chǎn)。郢靖王去世后,明成祖打著唯恐郢王余貲被“外人所侵”的旗號,派人將其都運到皇宮內(nèi)帑中“寄存”,許諾等幾位侄女成年之后再歸還。
宣德五年成婚后,三位郡主上疏索要,可歷經(jīng)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直到成化朝,熬到谷城郡主和光化郡主先后去世,碩果僅存的南漳郡主從妙齡少女變?yōu)榘装l(fā)老嫗,卻始終一分錢都沒拿到。
郢靖王墓出土文物
成化五年(1469年),南漳郡主再次上疏朝廷,請求賜還王府私產(chǎn)。相比前幾代皇帝,當朝皇帝明憲宗對宗室要友善得多,讓她終于等來了回音。然而也就僅此而已。皇帝陛下表示此事年代太過久遠,難以稽查,命從應天府官庫撥出一百兩銀子,給這位曾祖級的姑奶奶送去,將此事草草了結(jié)。
“(五月)辛卯……命應天府以官庫銀百兩給南漳郡主。主上言:‘臣父郢王及母妃薨時,臣年甚幼。太宗皇帝有旨:郢王余貲恐為外人所侵,命有司取而藏之,待郡主長成給與。是時遣內(nèi)官至府,籍記金銀器物進入寄留內(nèi)帑。宣德間,蒙選儀賓周贛成婚。后累章上請,未蒙給與。乞命典藏者檢籍給賜,庶得養(yǎng)老以終余年。’上以內(nèi)帑寄物久難稽,特命應天府官庫給與之。”(《明憲宗實錄》)
不知道若郢靖王在天有靈,會是何感想。
墓葬見證明初殉葬的殘酷
郢靖王墳園位于安陸州城以東十余里的寶鶴山之原(今鐘祥市九里回族鄉(xiāng)三岔河村的皇城灣子),整個墳園呈南北(稍偏西)軸向,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南面地勢開闊,溪水環(huán)繞。封土堆呈橢圓形,高8米,東西長46米,南北寬35米,周長120米,地宮為磚室結(jié)構(gòu)。
墳園內(nèi)的地面建筑包括:享殿七間,東西廂十間,神廚五間,宰牲房三間,鼓樓一座,碑亭一座,欞星門三間,券門三間,紅墻周圍一百二十七丈,內(nèi)官住宅一所,圍墓田地十一頃七畝四分五厘二毫。
明宣宗徹底終結(jié)郢藩時,考慮到墳園的維護及祭祀問題,特地留下內(nèi)官使及奉祠各一人,統(tǒng)率五十名校尉專門負責墳園相關(guān)事宜。
但是無嗣的后果很快便顯現(xiàn)。皇帝大兄如此,就藩安陸的梁王也有樣學樣,不僅將郢藩遺留產(chǎn)業(yè)據(jù)為己有,連對叔祖的安息之所都不予尊重。
郢靖王墓出土文物
正統(tǒng)二年(1437年),爆出梁王府承奉阮劉命人入郢靖王墳園掘去牡丹花一株,抬走獸頭、飛仙、海馬等附屬物,甚至入內(nèi)濫砍濫伐。要知道中國自古以孝治國,亂動別家先人墳塋,會結(jié)下死仇,某些朝代挖墳掘墓甚至會被判斬立決。結(jié)果呢,大明還活得好好的呢,區(qū)區(qū)閹豎竟然敢對堂堂親王陵墓下手,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對此梁王朱瞻垍知曉嗎?
大概率是知曉的。此事敗露的起因,便是梁王彈劾郢靖王墳園留守內(nèi)使王順做事敷衍,要求治其罪。重壓之下,王順選擇進京告御狀,將阮劉的所作所為抖了出來。由此可見阮劉的膽大妄為,與梁王在背后撐腰不無關(guān)系。
“(十月)壬戌……書復梁王瞻垍曰:‘所喻郢靖王守墳內(nèi)使王順輕慢事備悉。既而,王順至京,言叔府中承奉阮劉,令人于墳園內(nèi)掘去牡丹花一株,又擡去獸頭、飛仙、海馬等物,又伐木植。朕惟祖宗律令,伐他人墳內(nèi)樹木者皆有罪。況郢靖王為國至親,墳園之物豈可毀傷?阮劉等皆不可恕,叔可自行究治,庶警其余。惟叔亮之!’”(《明宣宗實錄》)
雖然郢靖王下葬不久,便發(fā)生了侄孫侵凌叔祖墳園的荒唐事,但總體而言終明一代,郢靖王墳園還是得到了有效的維護。明清鼎革后,墳園被廢棄,日漸衰敗。及至抗戰(zhàn)爆發(fā),墳園遭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筑損毀殆盡。
新中國建立后,各級政府加強了郢靖王墓的保護工作,1964年該墓被列為鐘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部門長年派人看守。
即便如此,郢靖王墓曾先后遭到九次盜掘,特別是1999年之后,連續(xù)7次被炸盜未遂,盜洞最深達8米,雖未穿入地宮,卻對地宮及墓室內(nèi)文物保護環(huán)境造成極大破壞。有鑒于此,湖北省文物局決定申報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獲得國家文物局同意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批復。
2005年11月下旬發(fā)掘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元月上旬現(xiàn)場發(fā)掘結(jié)束,整個考古發(fā)掘歷時40余天,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00多件,在主墓室和東西壁龕相繼發(fā)現(xiàn)了一批珍貴的金器、玉器、瓷器和漆器。其中的青花瓷、金簪、金粉盒等6件文物被初步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印有“龍鳳”圖案的青花瓷,則填補了湖北省考古空白。
郢靖王墓出土文物
考古結(jié)果顯示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地宮后室中部偏北位置放置郢靖王及王妃棺槨的寶床,郢靖王朱棟的棺槨居東,西側(cè)則是郢王妃郭氏的棺槨。寶床正前方,置有一對“魂瓶”。
史籍明確記載郭氏屬于殉葬,至于是為了愛情主動相殉,而是因為制度被迫殉葬,不得而知。不過她在臨終前對著鏡子畫下自己的容貌,交給身邊的侍女,希望女兒長大后能知曉母親的長相。可見,至少人世間還是有東西讓她留戀的。
“王薨逾月,妃慟哭曰:‘未亡人無子,尚誰恃?’引鏡寫容付宮人,曰:‘俟諸女長,令識母。’遂自經(jīng)。”(《明史·郢靖王列傳》)
郭氏殉葬緣由成迷,但地宮中室東西耳房的發(fā)現(xiàn),徹底向世人揭示了明初殉葬制度的殘酷。
考古人員在東西耳房發(fā)現(xiàn)了六具棺木,每側(cè)各三具。通過對牙齒等的分析,確定棺木中六具遺骸都是女性,且年齡都不大。明朝的殉葬制度起自洪武朝,直到明英宗臨終前才通過詔令形式將其廢除,期間上至皇帝,下到宗王,后宮女子多有殉葬。
郢靖王墓中的這六位女子的身份應該是其宮人,也即平時伺候其飲食起居的妾。按照侍死如侍生的習俗,生前享受的死后也要繼續(xù)享受,于是有了陪葬的大量明器,有了殉葬。
阿越說
郢靖王生前酷愛書法繪畫,他墓中的隨葬品以端硯、歙硯等文具為主,在那個年代堪稱賢王。但就是這么一位賢王,因為沒有子嗣,以至于不但生前成為小透明,身后也不好過。產(chǎn)業(yè)被侄孫奪走,墳園被侄孫侮辱,就連三個女兒也被人隨意拿捏。
而與郢靖王同年出生,同年受封,同年就藩,又同年去世的弟弟伊厲王朱?,即便把洛陽百姓折騰的不輕,以至于其死后禮部不顧死者為大的傳統(tǒng),要求廢藩。結(jié)果人靠著一根獨苗,硬是讓伊藩挺了下來。可見在古代,子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信奉一定要生兒子的傳統(tǒng)。
興獻王的陵墓:明顯陵
最后再說一句,逮著絕嗣的叔祖死命薅羊毛的梁王朱瞻垍,最終竟落得個與郢靖王同樣的下場。正統(tǒng)六年(1441年),梁王朱瞻垍薨逝,終年30歲,朝廷賜謚曰莊。身后留下兩個女兒,因為無嗣,梁國除封,梁莊王辛苦積攢的家業(yè)最終便宜了襄王一脈。
弘治七年(1494年),安陸州迎來了它的第三代藩王:明憲宗第四子興王朱祐杬(音yuán)。因梁王府長期閑置早已不成樣子,故興王府另覓他弟重新營建。明世宗出生于此,最終飛龍在天。
如此看來,郢王府的風水可能真的有問題,否者為何它的兩代主人會先后絕嗣,但易地而建興王府不僅血脈得以延續(xù),還成為紫禁城的主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