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一位知情人士于 4 月 25 日透露,公司計劃在 2026 年底前將大部分在美國銷售的 iPhone 生產轉移至印度的工廠,且正加速推進這些計劃,旨在應對其主要制造基地中國可能面臨的更高關稅。著名分析師克雷格·莫菲特(Craig Moffett)對此觀點并不認同,認為這種設想缺乏實際可行性。
克雷格·莫菲特在其分析師職業生涯中,15 次榮獲美國《機構投資者》年度頂級分析師殊榮,當前擔任股票研究機構莫菲特 - 納森的聯合創始人。他指出,全球貿易戰呈現出“雙向挑戰”的局面,不僅影響成本,還波及銷售。盡管將組裝業務轉移至印度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成本壓力,但銷售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更為嚴峻。
莫菲特進一步質疑,單純把組裝業務遷移至印度或許無法有效解決關稅問題。鑒于 iPhone 的零部件仍需在中國生產,并且在可預見的時期內,蘋果的供應鏈仍將深度扎根于中國。他強調:“我并非是對蘋果最為看空的一方,我對蘋果公司本身評價頗高,我所擔憂的主要集中在其估值層面,而非公司的內在價值。”
他指出,蘋果并非經營不善的企業,其財務狀況穩健且品牌形象深受消費者認可。然而,作為一家以產品為核心的企業,面對產品即將面臨的高額關稅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導致的市場需求放緩,蘋果面臨嚴峻挑戰。移動運營商方面,包括AT&T、Verizon和T-Mobile在內的主要美國運營商已明確表示,不會分擔因關稅增加的額外成本。這意味著,最終負擔將轉嫁至消費者身上,可能導致手機更換周期延長及市場需求減弱,進而影響對未來市場的預期。
他還提到,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加之中國消費者可能因關稅政策而對蘋果手機持不同態度,這進一步加劇了蘋果的市場困境。他強調,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當前銷量正逐漸向華為、vivo等中國本土品牌轉移,而非流向蘋果公司。
全球智能手機制造格局呈現顯著區域特征。某國際科技企業年度在美國市場銷售量達數千萬部級別,其產品生產體系具有全球化布局特點,其中主要生產基地位于東亞地區。近年來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吸引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但受制于基礎設施配套及產業鏈成熟度差異,生產成本相較東亞地區仍存在明顯溢價。
該企業為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已逐步提升在南亞地區的產能配置。據行業分析數據顯示,其在南亞地區的單件產品制造成本較東亞基地高出5-8個百分點,特定型號產品的成本差異甚至可達兩位數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通過全球供應鏈協同策略,有效利用不同區域的關稅政策窗口期,曾實現單月向北美市場輸送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智能終端設備。
在國際貿易政策領域,北美地區對電子設備的關稅評定標準存在顯著國別差異。歷史數據顯示,針對東亞制造的智能終端產品曾面臨超過100%的附加關稅,而同期對南亞地區的同類產品僅實施26%的關稅系數。這種差異化的貿易政策環境,促使跨國企業持續調整全球生產矩陣布局。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間的經貿政策協調機制仍在完善過程中,國際社會普遍期待通過對話協商化解貿易摩擦,共同維護全球經濟復蘇態勢。該企業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產能部署策略,既體現了跨國公司對市場規律的遵循,也反映出全球電子制造產業鏈的動態平衡特征。
在蘋果推進制造多元化戰略、將生產布局拓展至中國以外地區的過程中,印度占據了關鍵地位。其中,富士康與塔塔作為其主要供應商,二者旗下現有三家工廠投入運營,且另有兩家工廠正處于建設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