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繁榮,卻固步自封,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百年來都處于被動挨打的地步。日本的侵略戰爭開始后,我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經歷了耗時14年漫長的抗戰之后,中華民族終于將日軍趕出了這片土地。敵軍當時的軍用裝備非常精良,蓄謀已久企圖擴張領土,除了侵略我國之外,也試圖攻打印度,但是只攻打了一次就撤退了,這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并不大,而且面臨海嘯、地震等許多自然災害。因此,他們非常具有危機意識,一些極端分子竟生發出侵占其他國家領土的想法,狂妄囂張的他們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作為鄰國的我們首當其沖,迎來了艱苦的反抗侵略戰爭。
在1943年,盟軍的力量也比以往增強了許多,德國在歐洲戰爭也遭受著巨大壓力,所以他們希望日本進攻印度來分散盟軍的注意力,于是德日兩國制定了方案,計劃攻占英帕爾。1944年,日本發動了15集團軍隊和空軍部隊,從欽敦江向印度發起進攻,因為先進的武器和充足糧草,他們志得意滿,認為不久便能攻破印度。而他們此時的對手,除了印度本土軍外,主力是英軍,還有我國從旁協助,其實,他們遠渡重洋而來,而印方聽聞了消息,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以逸待勞。
日軍雖然裝備先進,但是千里趕來已經是舟車勞頓,而且對當地的情況極為不熟悉。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司令牟田口廉封鎖了英帕爾進出的通道,打算進行圍攻戰,牟田口廉非常高興,打算在天皇生日的時候將戰勝印度作為禮物進獻。這時,英軍接到了來自美軍的援助,能更長時間抵御他們的進攻,所以,牟田口廉錯誤估計了戰況,他們的士兵已經非常疲勞,糧草也剩余不多。
查探到日軍已經后力不濟之后,1944年5月,英軍開始發起猛烈反擊。兩方軍隊在物資方面已經差距懸殊,讓日軍雪上加霜的是,印度的雨季已經到來,他們要在這種環境之下生存和作戰也是苦不堪言。前方有軍隊進攻,后方物資不足,還要飽受痢疾等傳染病的肆虐,數以萬計的士兵都失去作戰能力,他們在這一場戰役上遭到慘敗,撤退回營后統計傷亡,幾乎達到對方軍隊傷亡的兩倍。
1944年時,侵略行動早已是強弩之末。日本在這時只攻打了印度這一次,而他們失敗后再也無法重整旗鼓,于是就撤出了印度,不僅是因為遠征勞頓,兵馬疲勞;還有他們對于戰場環境十分陌生,還未交戰就已經失利。更重要的是,勇敢的民族永遠不會放棄對侵略者的抵抗,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侵略者的陰謀終將被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