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節目里,咱們認為俄羅斯T-14坦克的設計,在戰略層面上是失敗的,因為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俄羅斯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國際環境,盲目追求高指標,導致子系統不成熟,過度依賴進口零部件。那么,如果俄羅斯能夠保證所有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供應渠道,T-14的設計就沒有問題嗎?
當然不是,問題依舊很大,首先還是出在戰略層面上。T-14采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導致造價奇高,自用價格逼近1000萬美元,基本和西方主流坦克持平,這讓俄羅斯難以承受。俄羅斯領土龐大,坦克的數量比質量更重要,俄烏沖突更是證明了這一點:無論你是先進的T-90M、豹2A6、挑戰者2、M1A1,還是落后的T-62、T-55,在無人機面前眾生平等,一個俯沖直接報銷。俄羅斯打了三年,損失坦克三千,這要是3000輛阿瑪塔,俄羅斯會不會破產?
而在坦克的戰術性能層面,T-14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車體過于龐大,導致防護力較傳統布局坦克提升有限。
T-14雖然采用了無人炮塔設計,但依舊是三人乘組,導致炮塔雖然變小,但車體卻大大加長,足有8.7米,比西方體型最大的坦克挑戰者2還長將近半米,比T-90足足長了2米,側面中彈概率大大增加。只有將乘員減少為2人,才能控制無人炮塔坦克車體的尺寸,而這就需要更先進的人工智能等技術,讓坦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發生脫胎換骨的提升。
當然,你可能會說,搞人工智能遠遠超出了俄羅斯的技術能力,但蘇聯當年的電子工業技術水平也落后于西方,卻通過一個結構緊湊、設計精巧的自動裝彈機,硬是將坦克乘員從4人變成了3人,大大降低了坦克的體積,增強了防護力。蘇聯人非常善于將一堆落后的零部件,整合成一款先進的武器,這就是設計的力量。顯然俄羅斯人已經失去了這種能力。
另外,如果想進一步壓縮車體長度,坦克的動力系統也要來一場革命。T-14的X型發動機雖然結構緊湊,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散熱不佳,想要提高可靠性,只能設計更大體積的冷卻系統,反過來又增加了油耗。目前來看,想要兼顧動力、體積和油耗,只有混合動力這一條出路。
美國的“艾布拉姆斯X”坦克在全球首先采用了柴電混合動力系統,將坦克的油耗降低了一半,同時還能在柴油機關機的情況下靜音行駛,這的確是一款革命性的坦克動力。不過,這套柴電混合動力系統的體積并未有明顯縮小,在取消了變速箱的情況下,“艾布拉姆斯X”的發動機艙依舊高高聳起,顯然電池和電機的體積依舊不小。
所以,想要繼續縮小混合動力系統的體積,一方面要改進電池技術,比如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另一方面,可以改用更緊湊的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在相同功率下,燃氣輪機的體積只有柴油機的三分之一,而且燃氣輪機費油的缺點,恰好能被電機和電池彌補。當然了,這樣的混合動力系統對于俄羅斯來說,難度同樣太高了。
所以T-14的設計,無論是從戰略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俄羅斯真正需要的坦克,必須造價低廉、成熟可靠、國產化率高,經得起大規模消耗,那么除了大量翻新庫存的蘇聯坦克,已經量產的T-90M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其實,如果俄羅斯高層真的將烏克蘭視為“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應該從2007年普京發表“慕尼黑講話”開始,就做好與西方撕破臉,武力收復的準備。相應的,俄羅斯的武器裝備研發,從那時就該完全自主化、國產化,如此一來,T-14這款坦克可能根本不會立項,取而代之的是加速T-90M坦克的量產。
但俄羅斯最終上馬了T-14,并繼續研制蘇-57戰斗機、A-100預警機等一系列高度依賴西方零部件的新式武器,甚至直接向法國采購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這只能說明,俄高層在2007年之后,要么對于西方依舊心存幻想,要么對于自身技術能力并不了解。
不過好在,俄羅斯人在戰爭中的糾錯能力很強。在蘇德戰爭中,斯大林就親自干預T-34的生產,在戰略防守階段,把一切影響T-34產量的改進方案統統槍斃。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也果斷停止了T-14的研制,全力增加T-90M的產量,以及各種庫存坦克的翻新,迅速彌補了戰場上的損失。
相信經過這場戰爭,俄羅斯在國防建設上會更加務實,T-14這類自主化程度較低的武器,很可能會停止研發;其他依賴進口的裝備,也會盡量提高國產化率,哪怕性能會有所下降。總之,小巧精干不適合戰斗民族,“傻大黑粗”才是蘇俄正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