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文化版圖中,圖書館與實體書店是重要的文化陣地,是推動全民閱讀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數字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人們閱讀習慣日漸改變、網絡電商不斷搶占圖書零售市場,實體書店的運營面臨巨大挑戰。
在“世界讀書日”前后,我市部分圖書館、書店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借此契機,記者走訪發現,有的書店堅守本色,也有的悄然轉型,如今的它們,早已突破傳統圖書賣場的物理邊界,蛻變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文化會客廳”,用多元業態與創新服務,精準對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找到了自己的發展之路。
堅守老陣地 尋找“最自己”的生長姿態
4月23日,漢臺區丁字街轉角處,春風裹挾著花香穿過舊書店栗色木門。室內,成摞的書籍似乎要將人吞沒。偶爾有書友懷揣期待,為尋找記憶中那本心心念念的書而來,更多時候,舊書店與小巷一同沉浸在靜謐之中,無聲訴說著歲月故事。
▲ 漢臺區丁字街舊書店變身網紅打卡點。 李佩蓉 攝
舊書店的面積僅有8平方米,卻被三個書架塞得滿滿當當,地上也堆滿書籍。抬眼望去,天花板、窗邊都用繩子夾著孤本、珍品,一本英文版三打白骨精漫畫被透明塑料紙精心包裹掛在顯眼處。唯一空著的墻上掛著孔子石刻像。踏入店內,仿佛置身于書的“巨胃”,連過道都被書籍占據,僅容一人側身通過。書籍按文、史、哲、古籍善本、紅色經典讀物、漢中風物歷史等分類,然而若想找書,還得依靠店主。
年過60的店主張先生不愿向記者透露他的全名,只說書友們戲稱他為“書王”。“這間店里有一萬本書,對面的書庫里還有兩萬本。大部分我都讀過,不然無法向顧客介紹。”丁字街是張先生出生、成長的地方,24年前,他從本地幾家倒閉的國有企業圖書館里淘來了一批書,租下鄰居的房子開了這個書店。
“讀書、淘書、和書友交流書是非常有趣的事。不同于全新出售的書籍,在一本二手書中,不僅有紙質書的芳香,還可能會看到前任讀者對作品的思考”。張先生說,二手書不僅較市面上的新書更便宜,里面的手寫文字是一種跳動的美麗,跳動在人與書、人與人之間,編織著特有的互動關系網。
24年來,舊書店就沒挪過窩,主打二手書的定位也從未改變。24年間,舊書店也并未像很多人擔心那樣靠情懷硬撐,相反,現在知道書店,來購書的顧客越來越多。“現在書店有固定的客戶群,通過口口相傳,一年也能增加二三十個顧客。這里房租便宜,只要不虧本就行了。”張先生說。
經營24年,張先生本人成為了舊書店的核心競爭力。憑借對歷史的熟悉和豐富藏書,他成為顧客與書之間的橋梁,精準地為顧客推薦書籍,“在書堆里摸爬滾打這么多年,和顧客聊幾句,我就知道他適合讀什么書。”如今,許多市面上難尋的書都能在這家舊書店找到,“找不到書就找書王”的說法在書友間廣為流傳。
由于書店地處歷史文化街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風貌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拍照,它還被不少博主推薦為漢中寶藏旅游地。
“這幾年,這條冷清的街道突然熱鬧起來,每天都有年輕人來書店打卡拍照。”面對這一變化,張先生十分包容,還會熱情地向游客介紹漢中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他說:“漢中是歷史文化名城,老書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承載著最真實的記憶。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來這里感受文化氣息,也希望這間舊書店成為宣傳漢中的新窗口。”
打開新空間 重塑傳統書店的悅讀想象力
“書店還能活多久?”
當這個疑問在電子閱讀時代不斷被提起時,我市幾家新興書店正用全新的方式作答——它們早已悄悄撕掉“賣書場所”的標簽,成為人們可以安放身心的精神家園。
走進如是·樊登書店,咖啡與書香交織的空間里,一場有關生活美學的實踐正在悄然展開。
主理人鄭開心用了11年的時間,將這里從單一的閱讀場所逐步升級為集閱讀、咖啡、茶藝、音樂、自習、沙龍、花藝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空間。
從書出發,但絕不止步于書。
每周日下午2點準時開展的“有畫”藝術沙龍已成為書店的標志性活動。
在長條畫桌上,潔白的畫紙整齊鋪開,水彩、彩鉛、炭筆等繪畫工具有序擺放。參與者或臨摹梵高充滿生命力的向日葵,或再現莫奈筆下柔和的黃昏光影。
“我們珍視每一幅作品。”鄭開心表示,“所有完成的作品都會在書店的展示區進行為期一周的陳列。”據她介紹,像這類藝術活動、沙龍自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超過1000場。
當畫筆與書頁在沙龍中相遇時,文字的力量也在另一個角落靜靜綻放。近日,書店舉辦了“女性成長沙龍”,20余位女性圍坐成圈,在書籍中汲取力量,在文字中照見自我。
這種成長不只屬于成年人——孩子們也在游戲中探索成長的密碼。
“他現在遇到同學矛盾會主動想辦法,不再只會躲著哭了。”陪孩子參加書店沙盤模擬活動的母親感謝道,三期的角色扮演訓練,讓孩子學會了用溝通代替逃避。
從書架到生活,這里正把書中的智慧變成成長的養分。
▲ 大華書店一角。李揚 攝
同樣堅持創新的還有南鄭區的大華書店,它正以“社區文化客廳”的定位煥發新生。這家開放式書店通過多元空間與特色服務,將書香浸潤到周邊龍崗中學、華燕中學等校園及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每逢周末,這里便成為孩子們流連忘返的“閱讀樂園”——書架間穿梭著翻閱繪本的小身影,教輔區傳來手工活動的歡聲笑語。
▲南鄭區大華書店舉辦豐富活動,吸引讀者參與。(受訪者供圖)
“如今孩子會主動要求到書店看書了,甚至與小伙伴相約共讀繪本。這種自發的閱讀興趣很難得。”一位孩子母親表示。
“我們想做的是觸手可及的文化供給。”店長黃晶晶指著墻上貼滿活動海報的公告欄介紹道。從“抗挫勇氣”故事繪本分享會到“書香扇韻閱享端午”畫扇活動,從DIY手工干花書簽到為貧困學子特設的“勤工儉學崗”,這家書店正以每月近6場活動的頻率,構建著獨特的社區書店文化生態。
▲ 大華書店利用獨特的裝修風格吸引讀者。李揚 攝
如今,書店絕不僅僅是銷售圖書,而是引領生活的一種新興方式,能讓書墨香與咖啡味交織、閱讀與交流共存。從精心選品的圖書到特色主題活動,新興書店始終在探索如何用溫暖的書香,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深層渴望。
借助多媒體 在數字浪潮中化身文化磁場
每逢周末,位于漢臺區蓮花池公園內的漢臺區圖書館借閱區總是座無虛席,“最近迷上了心理學,特意來系統性地學習一下。”市民王先生扶了下眼鏡說道,雖然生活中“讀屏”越來越多,但親手捧起書本的感覺更能讓人靜下心來,他基本每個周末都會來圖書館“泡一泡”。
這座建在明代瑞王府花園遺址之上、承載著68年歷史的漢臺區圖書館,正在數字浪潮中化身文化磁場,以“老空間+新玩法”的智慧讓傳統閱讀煥發新生。
“我們每年在充分聽取讀者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從設施、服務、細節等各方面為讀者提供周到體貼的服務。”該圖書館館長朱鵬飛介紹,2023年他們將一樓圖書期刊外借部原有的隔墻砸掉,添置了沙發、綠植,在臨窗位置布置了超星影音一體機和閱讀桌,更換了照明設施,打造了更加溫馨舒適的開放式閱讀空間。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知識的需求量增大,對文化服務的效率和水準也有更高要求。基于此,該館對二樓原電子閱覽室空間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全市首家數字體驗館,內設墨水屏閱讀器、云圖有聲聽書椅、歷史文化名人數據庫觸摸一體機等新型閱讀設備。在共享省館數字資源、館內自建數據庫的同時,購買了超星讀書、博看書苑等20余家數字資源共計150.11TB,并開發APP客戶端、小程序軟件,開通微博、微信、抖音、喜馬拉雅等賬號,讓知識服務以更普惠、更智慧的方式觸達公眾。
“沒想到故紙堆里也能發出新聲。”當老讀者陳新明第一次欣賞到《誠一堂琴譜》古琴音樂會時,直呼“神奇”。古籍活化工程是傳統空間破圈的利器。漢臺區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2.1萬冊,成書于清康熙年間的《誠一堂琴譜》是其中一部。去年該館邀請漢臺區古琴協會專家對《誠一堂琴譜》中的曲目進行了打譜復原,讓古籍隨樂而動,有效提升了古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該館還不斷開展各類閱讀推廣活動,讓靜態空間流動起來。結合全民讀書月以及春節、端午等時間節點,持續開展讀書分享、繪本閱讀、朗誦會、展覽等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形成了“漢圖講壇”“漢臺區朗誦大賽”“木蘭媽媽講故事”“書香潤校園 名家伴成長”等活動品牌,與廣大讀者共同開啟一場場兼具深度與創意的書香盛宴。
▲ 4月23日,漢臺區圖書館在漢中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舒家營學校舉辦了“世界讀書日”相關活動,孩子們在流動圖書車前閱讀故事書。 陳煜 攝
“讀者意見是我們優化空間服務效能的指南針”。朱鵬飛說。他的記事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讀者建議:2020年讀者留言“中午閉館不便借還圖書”催生了全市首個圖書館午間延時服務;2022年推出了全市首款“云圖書館”服務平臺——“漢臺云圖書館”APP;2023年完成漢中歷史文化名人數據庫(二期)項目;2024年孩子們在沉浸式互動文學劇本殺活動中體驗文學經典……
從2016年的“‘互聯網+’你看書我買單”到2021年的“漢圖有書任你借·郵政一元替你還”,再到即將上線服務的“漢圖郵我借”,搭乘互聯網和物流服務,這座老館一直在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
“今年我們還打算給轄區各鎮(街)配備自助圖書館,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朱鵬飛說,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更多人走進圖書館,讓書香更多地融入大眾生活。
來源:漢中視聽 編輯:燕子 審核:臨風
漢中市新媒體協會成員單位
法律顧問:陜西眾致(漢中)律師事務所 周樂律師
點擊在看,轉發周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