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電商平臺SHEIN和Temu在官網發布通知稱,由于最近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變化,從4月25日起進行價格調整。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深圳市鼎匯出海跨境電商研究院理事長高長春接受數字經濟新媒體&智庫#網經社專訪。
網經社:您如何看到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紛紛宣布從4月25日開始在美國市場漲價對平臺自身銷售帶來的影響?
高長春:首先,我認為漲價必然不是平臺的本愿,關稅懸浮著,平臺卻依舊在運行當中,目前他們必須讓自己保持“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價格是對美國關稅政策變化的直接反應。這些平臺基本都沒有公布具體漲幅,仍然在等待關稅落地。
而消費者可能會對價格上漲敏感,短期內訂單量減少是可預見的。平臺的政策漲價其實還有一個方面也是在給平臺上的賣家提供信心的支持和來源。但考慮到這些平臺在美國市場的“性價比”優勢,仍然明顯,長期來看,這種影響也是有限的。
網經社:您覺得關稅是不是應該全部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高長春:首先,關稅的增加確實會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但如果所有的關稅成本都轉嫁給消費者,那么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就會增加,勢必影響他們的購買力和生活質量,同時也影響著市場。市場和消費者是雙向選擇的。
其次,作為賣家,我們也有責任去吸收一部分關稅成本。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降低其他成本、優化供應鏈等方式來減輕關稅帶來的影響。有時候分擔也是一種助力,市場才會活躍。
最后,我認為關稅問題需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解決。消費者、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都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共同應對關稅帶來的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公平合理的關稅分擔,保護各方的利益。
網經社:中國賣家提價過高會不會有失去用戶的風險?
高長春:漲價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漲價意味著競爭力減弱,也有在美國市場份額縮小的風險,同時,這一輪加征關稅預計對美國帶來終端價格的上升,以及銷量的下降。因此,我們需要在保持競爭力和覆蓋成本之間找到平衡,漲價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其次,提價過高確實存在失去用戶的風險。價格敏感度在購買決策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低價策略可能短期內提升銷量,但長期內對消費者滿意度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但提價過高,就會失去用戶,所以這個度是需要仔細揣摩,小心把握的。
網經社:美國的買家在短期,甚至中長期內,能找到中國之外的替代品嗎,為什么?
高長春:美國的買家在短期,甚至中長期內,能找到中國之外的替代品嗎,為什么?無論時間長短,我都認為是艱難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競爭力是極強的,且帶有深刻的不可復制性。在材料上或許有所替代,但更深層的邏輯在于全球供應鏈的剛性需求,中國在這方面的供應鏈配套可以說遠超所有國家,在關稅的重壓之下仍舊有明顯優勢,這是難以復制且無可替代的。
針對本次中美貿易戰,作為“一帶一路TOP10影響力社會智庫”、“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絲路電商產教融合國際共同體”創始單位——網經社獨家策劃了“中美關稅‘大戰’跨境電商如何應對? 網經社大型策劃報道全景式分析”,并重磅發布了《“中美關稅大戰”對跨境電商影響與對策報告》(完整版75頁)。
另外,網經社還進行了“聚力同行,共克時艱:跨境電商應對中美貿易在行動”主題策劃,邀請全國跨境電商平臺、賣家、服務商、協會等表態度與講對策。此外重磅推出“出口轉內銷”解決方案,六大計劃幫扶中國外貿企業“明道、取勢、優術、合眾、踐行、護航”,并將聯動全國各大跨境電商協會,扶持外貿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