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圖景中,距離以光年衡量,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21厘米長度卻具有深遠的意義。這個由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中性氫——發出的特定波長,就像一個獨特而強大的探測器,揭示著宇宙結構、演化以及大爆炸后那些神秘時期的秘密。21厘米譜線遠非任意的長度,它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結果,也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基石,因此贏得了宇宙“神奇長度”的稱號。
21厘米譜線的故事始于最簡單的原子:氫。一個處于基態的中性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這兩個粒子都具有一種稱為自旋的內在屬性,可以將其視為微小的磁偶極矩。在基態下,質子和電子的自旋可以是相互平行的,也可以是相互反平行的。反平行構型代表著比平行構型能量略低的能態。這種微小的能量差,是質子和電子磁偶極矩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是21厘米譜線的關鍵所在。
一個處于較高能量的平行自旋態的氫原子,可以通過質子或電子的自旋翻轉,自發地躍遷到能量較低的反平行態。這種“自旋翻轉”躍遷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微小的能量差。發射光子的能量是精確量子化的,根據E=hν,這個能量對應著一個特定的頻率。這個頻率,1420.40575177 MHz,在真空中對應著一個精確到約21.106厘米的波長。因此,21厘米譜線不是一個任意的長度,而是支配氫原子的基本物理學的直接體現。
雖然單個自旋翻轉躍遷是一個極其罕見的事件,對于單個原子來說平均每隔幾百萬年才發生一次,但宇宙中中性氫的巨大豐度彌補了這種低概率。星際空間彌漫著巨大的中性氫云,它們總共包含了天文數字的原子。因此,盡管單個原子躍遷的頻率很低,但無數氫原子發生自旋翻轉的累積效應導致了來自宇宙各處的、波長為21厘米的可探測射電信號。
1951年,哈羅德·尤恩(Harold Ewen)和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Purcell)探測到21厘米譜線,標志著天文學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開啟了射電天文學的時代。與容易被星際塵埃吸收和散射的可見光不同,21厘米的射電波可以穿透這些塵埃幕布,為我們了解銀河系本身的結構和動力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通過觀測21厘米譜線的多普勒頻移——由氫云相對于地球的運動引起的波長變化——天文學家可以繪制出中性氫的分布和速度圖,揭示出我們銀河系的旋臂,并闡明其旋轉曲線。僅此一項早期應用就確立了21厘米譜線作為銀河系天文學基本工具的重要性。
然而,21厘米譜線的真正“魔力”在于它探測宇宙最遙遠和最古老時代的能力。大爆炸之后,宇宙進入了一個稱為黑暗時期的階段,這是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形成之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宇宙充滿了幾乎均勻的中性氫氣體,以及氦和暗物質。沒有發光的源來電離氫,這使得宇宙對大多數形式的電磁輻射不透明。這段持續數億年的時期,通過傳統的光學望遠鏡基本上仍未被探索。
21厘米譜線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回溯到這些宇宙黑暗時期以及隨后的宇宙黎明時期,當時第一批恒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的輻射開始重新電離中性氫。中性氫在這些時期的分布和溫度在21厘米信號上留下了印記。通過觀測來自這些遙遠時期的紅移21厘米輻射(宇宙膨脹拉伸了發射光子的波長,因此來自早期宇宙的21厘米譜線以更長波長被觀測到),天文學家可以創建早期宇宙結構的三維圖。這些圖有望揭示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形成的時間和地點,它們如何演化,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周圍的星系際介質。
此外,來自早期宇宙的21厘米信號的強度波動可以提供關于基本宇宙學參數的重要信息。這些波動對暗物質的分布、中微子的質量,甚至是早期暴脹時期的跡象都很敏感。研究不同紅移處的21厘米信號,天文學家可以追溯宇宙密度波動從黑暗時期的線性階段演化到再電離時期出現的非線性結構的過程。
目前和未來的射電望遠鏡,如平方公里陣列(SKA)及其探路者,專門設計用于探測和分析來自早期宇宙的微弱21厘米信號。這些雄心勃勃的項目旨在建造極其靈敏的射電陣列,能夠捕捉21厘米背景中微小的變化,有效地制作出宇宙嬰兒時期的“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