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社“科技前沿”觀察之56】
“市場變化非常迅速,技術迭代速度非常快,應該說,是我自己從業30年來沒有見過的技術迭代速度。”5月7日,在百度內部頒獎活動中,創始人李彥宏說道。
看來,他也感受到了競爭帶來的壓力。問題是,身處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起了個大早的百度,現在又到底算幾流公司了呢?
1
AI時代的百度,領先的有些模糊
正經社嘗試用百度自家的大模型產品來回答這個疑問,文小言給出的答案是:“百度屬于技術驅動型的一流企業。”
更有意思的是,文小言還直言不諱地給李老板指出,如果在百度布局的新業務上不能保持優勢,則會淪為二流企業。
同樣,不妨再來看看DS的回答。DS指出,百度只能算是二線科技公司。但是與文小言不同,DS強調,如果百度能轉型成功,或許有機會躋身一線。
不難發現,在這一問題上,兩家不同的模型,給出了不同的評價。這當然與大模型各自的訓練參數有關。
不過,在4月24日,國內知名經濟智庫賽迪顧問發布的“2025人工智能企業綜合實力TOP100”中,百度處于前三位置,與阿里、華為同處于頂尖陣營。
客觀來看,該排名可能參考了百度大模型的綜合性能。以文心 4.5為例,百度的確在多模態異構專家擴展技術上實現了更進一步,就如同根據圖像、視頻、文字等不同領域,給智囊團請來了一群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并且通過一套自適應模態感知損失函數,讓“專家”們可以實力相當,也就更能完成協作,執行復雜跨模態任務的處理。
單從這個角度看,百度在AI領域似乎又算領先了。
顯而易見,上述幾方對百度所處的位置有著不同的意見。
考慮到百度以互聯網身份起家,正經社試圖將其與幾個大廠進行對比,站在經營和營收的角度去審視,以期更為客觀。
2
昔日BTA,輝煌已成過往云煙
過去,百度被譽為互聯網的頭部玩家,與阿里、騰訊并稱“BTA”。
如今,百度在互聯網大廠中已被擠下了頂級頭部陣營的牌桌,從營收看:阿里、騰訊、小米、美團、京東、拼多多處于2000億元規模以上;百度則為1000億元+規模級別,排名甚至與一家賣房子的企業接近了。
即使是從市值角度看,百度也沒能占上風。以QuestMobileicon公布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TOP10榜單”為例,前三名分別是騰訊控股、阿里巴巴、拼多多這三位互聯網老兵,緊隨其后的還有小米集團、美團等互聯網大廠。
結論是,從市值角度,百度在互聯網大廠里面也沒有體現出優勢,甚至已經快處于第三梯隊,彰顯了BTA時代一員大將的“落寞”。
3
總是起大早趕晚集,開拓力受質疑
正經社發現,在外界不少人眼里,百度總是一個起早床趕晚集的企業。從團購到外賣,從電商到短視頻再到自動駕駛……這家手握重金的公司,似乎演繹了一場“技術理想主義如何被流量焦慮肢解”的荒誕劇,以至于錯失了一個又一個機會。
比如,百度是國內最早布局自動駕駛的企業,2013年布局自動駕駛,2017年高調開放Apollo平臺,一度比特斯拉更接近未來。可隨著華為ADS系統的發展,車企的主流合作商已經很少看到有百度自動駕駛技術的影子了。這場耗資不少的投入,最終換來的,貌似更多體現在了財報里的“L4戰略收縮”五個字上。
甚至,連百度投資的極度汽車,也做到了關門歇業的地步。
由此可見,百度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業務布局方面,已經被人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即使把時間線往上拉一點,百度外賣也被美團和餓了么打到了消失。至于曾經的糯米團,更是在市場競爭中成為了淘汰對象。
雖說當前的百度智能云仍有機會三分天下,不過份額卻被阿里和華為以較大優勢碾壓……
重磅發力業務接二連三地失落,很難不讓人懷疑,百度的開拓能力究竟如何?或者說,這個答案只有百度自己最清楚。
眼下,大廠們正在AI領域競爭得你死我活。未來的百度,還能靠AI贏得一席之地嗎?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我們在評論區繼續討論并持續關注的問題。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