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役。
作為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其規模難度可謂是聞所未聞。但,大家關注的只有沙場的將士,卻忘了后勤的無名英雄。
例如這一位……
劉瑞龍
有這么一位后勤司令員,他雖然不是前線點兵的將軍,但做出的貢獻也同樣不小。因為在淮海戰役中運糧9.6億斤,所以他也被譽為是第一后勤司令。
他的名字,叫做劉瑞龍。
淮海戰役中,粟裕率領著60多萬的兵力與國民黨決戰,這還不是完全統計,沒有統計的民兵部隊,也有將近40萬。
而劉瑞龍主管的后勤部隊,人數比前線多上數倍,足足有540萬人,這簡直是難以置信。
在淮海戰役發起前,中央就對劉瑞龍作出指示:
淮海戰役規模預計要比濟南戰役以及豫東戰役大得多,后勤工作一定要依托群眾,做好充分準備。
劉瑞龍不是第一次做后勤工作了,當然明白后勤的補給有多么重要,更何況是如此龐大的淮海戰役。
戰士們
為了保證在淮海戰役中對前線的增援補充,劉瑞龍接到中央命令后,立馬開始聚集周邊的后勤部隊,在戰前,劉瑞龍就成功的組織起了100萬的民工,大多數來自華北華東,參加過戰爭洗禮的不少。
為前線運糧食,運彈藥,這是主要工作,如何能不間斷的為前線提供增援支持,這需要劉瑞龍進行調兵遣將,在劉瑞龍的調遣下,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值得一提的是,劉瑞龍到了晚年的時候,每每回憶起來淮海戰役后勤部隊的工作,總是說道:
感動。
運糧
劉瑞龍記得很清楚,為了支援淮海戰役,大家都非常的團結,在下達指示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的阻礙:
好多婦女天不亮就一起出發,推著小車來到鎮上運糧,小車上還放著熟睡的嬰兒,大家來到鎮上后,把磨好的小米、燙好的煎餅,還有做好的軍帽軍裝,紛紛裝車。裝完立馬出發,運到最近的屯糧站點,再由站點的民工火速送往前線。
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很快,淮海戰役已經開打,并且進行到了第二階段。
戰爭的消耗很大,劉瑞龍立馬進行了粗略統計,每天大概需要200萬斤糧食,甚至,300萬斤。如何籌集糧食,把這些糧食送往盡快前線,劉瑞龍開始思考起來。
萬幸,除了原本的糧食渠道,附近的人民百姓又主動籌集糧食,專門為后勤部隊送來,讓部隊送上前線,這樣一來,瞬間解了糧食可能緊缺的危急。
劉瑞龍很是感動,原本以為淮海戰役的后勤工作會困難重重,但是人民百姓這樣支持解放軍,許多困難當下就全部迎刃而解。
搶修橋梁
后勤糧食的補給沒有什么大問題,劉瑞龍又開始關注起來彈藥的運輸以及協助部隊修橋搭路的工作。
在戰斗中,劉瑞龍發現敵人為了破壞我解放軍機動能力,炸毀了部分橋梁,導致了我軍的行軍困難。
劉瑞龍發現這種情況后,立馬帶著部隊親自前往前線,深夜進行鋪路以及搶修橋梁,協助解放軍能夠順利追擊敵軍。
在全體解放軍以及百姓們的團結一心下,淮海戰役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事后,后勤工作進行了統計:
人力車88萬輛,擔架每天20.6萬副,扁擔35.5萬個,船只13600艘,汽車257輛、糧食9.6億斤,彈藥運送1460萬斤……
這,只是粗略統計。
劉瑞龍
淮海戰役的勝利,來之不易!很多時候,我們能記住的,只有前線戰場上的戰士們以及首長們。但是,我們不要忽視后勤工作千千萬萬的人,沒有他們,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不可能拿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